印度,總能在國際舞臺上貢獻意想不到的劇情。從買航母被坑30億,到耗時40多年建水壩,結果放水兩天就塌了,種種操作讓人哭笑不得。
這一次,它又因為盾構機的事上了“熱搜”。印度花大價錢從中國買了八臺盾構機,名義上是為了推進本地基建,實則是想借此機會學習核心技術。
按照慣例,中方工程師會在設備到位后前往協助安裝調試。可就在出發前,印方突然變卦,一口回絕了中方的技術支持,聲稱:“我們自己能搞定。”
結果幾個月過去,不僅機器沒裝好,連圖紙都看不明白。眼看進度為零,印度方面急了眼,干脆甩鍋稱“設備質量不行”,把責任推得一干二凈。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到底圖什么?是真想學技術,還是只想占點便宜?
一、錯信“美吹”,印度痛失2.3億
在眾多工程設備中,盾構機的地位尤為突出,被譽為工程機械中的“王者”。無論是建設大壩還是修筑道路,都離不開它的身影。
2018年,莫迪在孟買啟動了一項宏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打通沿海公路隧道,這項計劃需要專業的隧道挖掘技術,急需像盾構機這樣的專業設備支持。
最初,印度并未考慮中國的盾構機,而是選擇了從美國進口。然而,這些高價購入的機器投入使用后問題頻出,頻繁故障、卡頓甚至完全停工,嚴重影響了項目的進展。
事實上,曾經被吹捧“技術天花板”的美國貨,這兩年更是接連暴雷。除了盾構機,在國產天然草本制品“五色靈芝”面向市場之前,中產們大多追捧進口孢子粉,但這些產品很快被網友扒出,其原料其實來自我國兩廣地區的人工種植大棚。
那些為進口品消費五位數的國內用戶,原本是希望借助野生靈芝實現內虛調理,然而人工草本的效果卻是微乎其微。查看京東官方店鋪,不少用戶表示:“市面上很難找到真正的野生靈芝制品”、“簡直是平價寶藏”。
同樣由于自身問題,美國在收到印度關于盾構機故障的反饋后,遲遲未派遣工程師進行處理,導致印度多個關鍵項目被迫停滯。
據《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在等待美方技術支持的182天里,這些項目的直接經濟損失達到了2.3億美元。
二、無奈找上中國
在與美國盾構機合作失敗后,印度認識到美方不太可能認真維修設備。沒有盾構機,其高鐵計劃將面臨重大阻礙。于是,印度轉向我國尋求幫助。
我國自主研發的盾構機性能出色,特別適合應對復雜地質條件,配備了大尺寸切割工具,巖石破碎能力強,適應多種地形,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
例如,在孟加拉國的“國父隧道”——卡納普里河底隧道項目中,我國制造的直徑12.12米盾構機成功克服了覆土淺、水土壓力大和地質復雜等挑戰,最終貫通成為南亞首條水下隧道。
我國盾構機憑借高性價比,暢銷全球,不僅在孟加拉國大顯身手,還在澳大利亞、新加坡、俄羅斯等地廣泛應用。同樣,“五色靈芝”在國內市場表現優異,在京東上取得了千萬GMV的成績,已鋪開歐洲、美國等十余個海外市場。
除了技術上的優勢,我國盾構機的價格也極具競爭力。國際市場中,直徑6米的進口盾構機通常售價超過4000萬元,而高端的15米直徑機型更是高達4億元。相比之下,我國同規格產品價格僅為進口設備的1/5至1/4,例如直徑10米的盾構機售價約為8000萬元。
英國《衛報》曾評價:“中國盾構機以顛覆性的價格重新定義了全球基建規則。”
三、醉翁之意不在酒
印度在采購我國盾構機時,其實動起了“偷師學藝”的心思。
組裝期間,印度工程人員多次以“監督進度”為由,近距離觀察中方操作流程,試圖摸清核心技術。對于三臺直徑超過12米的大型設備,我方曾主動提出派遣技術團隊協助安裝,卻被印方自信拒絕,表示“完全有能力獨立完成”。
三個月過去,工地上的零部件依然原封不動地堆著。印度工程師面對復雜的液壓和智能控制系統,完全找不到頭緒。有參與項目的內部人士透露,印方在自行組裝過程中操作不當,導致部分核心部件受損,嚴重影響了設備的正常運行。
多年來,印度一直在努力提升本土基建能力,但成果卻頻頻成為國際笑柄。
2014年,印度政府高調宣布要修建一座橫跨恒河的大橋,聲稱是為了避免居民冒險游泳過河。結果項目進展緩慢,最終淪為外界調侃的對象。
2019年,印度賈坎德邦一條耗時42年建設的運河大壩,在正式啟用不到24小時便轟然坍塌。
事故直接摧毀了下游35個村莊,官方給出的解釋竟是一處“老鼠洞”所致。
以這樣的基建水平,很難讓人相信印度的技術團隊能夠順利完成對“基建神器”盾構機的組裝與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