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是城市的“面子”;隱藏于地下密集交錯的各類管網,是城市的“里子”。
如何讓“里子”更有用、“面子”更好看?日前,太原市城市排水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項目入圍中國智慧城市大會智慧城市先鋒榜,揭開城管部門對“里子”智能化升級的冰山一角。
由“鋼筋水泥”邁向“智能有機體”
隨著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太原“里子”的體量也在不斷增大。特別是為了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太原實施中小街巷雨污混接節點改造工程和老舊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加快更新改造污水管網,確保雨水入河、污水入廠。
據統計,2023年6月起,市城鄉管理局集中開展雨污分流改造,目前已改造完成3186個混接節點,其中市政管網混接點1961個、源頭混接點1245個,完成合流制管網改造102.26公里、240條。
“按照國家、省關于生命線安全工程隨新建、改造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使用的要求,在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網時,我們同步實施了太原市城市排水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項目。”市城鄉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市城管部門首批選取156處排水管網、39處雨水管網入河排口、37處泵站、703處易澇點位,通過安裝智能終端,并接入泵站運行數據、污水廠運行數據、排污量、低洼積水點液位、泵站視頻、水雨情、氣象等信息,實現對全市雨污管網、泵站、污水廠及其他相關附屬設施的智能監測管控,讓地下管網不再是冰冷的混凝土與鋼鐵,而是承載城市生命力的智能有機體。
由“被動搶修”邁向“主動防御”
在市市政建管中心主任王海濱看來,城市排水管網韌性不足,主要表現為:管網帶病運行問題嚴重、污水收集處理短板突出、城市排澇能力不足、應急處置滯后等。
市城市排水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項目,通過對排水設施運行監測數據和管網運行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實現排水設施運行異常情況實時預警和主動發現,改變以往工作中需要在人員巡查或等問題暴露時才發現的被動局面,讓地下看不見的管網變得更智能,構建起“看不見的防線”與“可感知的生態屏障”。
去年,市市政建管中心在迎澤大街沿線排水管網布設了37個監測點,安放監測設備63套,對改造后的迎澤大街排水管網進行全面監測分析。通過監測數據對比,改造后的迎澤大街排水管網穩定運行,已全面消除排水管網混接、合流、淤堵等隱患問題。同時,針對管網異常監測指標,向上游管網隱患問題進行溯源排查,初步診斷出迎澤大街上有雨污水管網入流入滲、管網錯接風險點近10處——數據監測讓地下管網會“說話”,更為隱患排查實現了從“廣撒網”到“精確打擊”的轉變。
由“數據孤島”邁向“智慧大腦”
某一區域出現內澇,可能是收水能力不足,也可能是抽排能力不足,抑或是泵站未抽排、管道堵塞等。市城市排水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項目,通過分析排水負荷、掌握排水流向、模擬排水場景,不但可以制定合理的排水防澇調度方案,實現在地圖上“一鍵調度”,而且通過精準診斷,高效處置,形成管理的閉環。
北張退水渠雨季存在高水位運行、退水不及時,導致周邊路面積水、雨水倒灌地下室等問題。為緩解雨季北張渠退水壓力,市城鄉管理局去年年底完成真武路雨污分流改造,新建了雨水干管系統,通過控制雨水流徑、流量,將路面279公頃匯水面積的雨水引流納入大村雨水泵站系統,由大村雨水泵站調度分配。通過工程改造與排水調度相結合,減少了北張退水渠高位水運行、倒灌、溢流等風險,提高內澇積水區域雨水入網效率,最大限度利用有效調蓄空間,減緩了周邊區域內澇問題。
地下“筋骨”強了,地面才能更靚。去年成功入選首批“國家城市更新行動城市”,為太原推進地下管網改造帶來了新機遇,為城市“強筋健骨”注入新動能。技術的進步、模式的創新、理念的升級,全面推動太原城市管網全生命周期的鍛造,構建起地下空間的“智慧網”和城市發展的“生命線”。記者 任曉明
來源:太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