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匏páo壺
高40.8厘米,最大腹徑18.2厘米。1988年太原市金勝村趙卿墓出土。
壺蓋為圓雕的鷙zhì鳥形捉手,鳥喙大張,雙目圓睜,全身飾精美的羽翎紋,層次分明;爪抓兩條奮力掙扎的小龍。
鳥腹下有子口凸榫sǔn,剛好同壺身母口扣緊,以防壺在傾倒時蓋從壺口脫落。
壺頸長而側傾于一側,鼓腹上有一虎形鋬,虎口銜一環,有鏈條與蓋鳥尾連接。壺口沿下飾一周绹索紋,腹部飾4組乳丁蟠虺紋帶。
匏páo壺僅流行于東周,因形似匏páo瓜(一種葫蘆)而得名。
別的博物館大約認為像瓠hù瓜(其實也是一種歪把的葫蘆),就命名為瓠hù壺。
張頷先生認為:匏壺外形隱喻“匏瓜星”的星座結構,匏瓜星又名天雞星,所以此類壺上常有鳥形蓋。
3、虎鷹互搏銎內nà戈
趙卿墓出土,在戈的胡和內nà里透雕著老賀和雄鷹互搏的圖案,老虎在上,怒目圓睜,利爪緊緊扼住鷹的頭和身體,鷹似乎在伺機反撲,此戈紋飾精美,有極高的藝術性。
在侯馬鑄銅遺址中曾出土一件相似的虎鷹互搏銅戈陶范,推測是在侯馬鑄銅遺址生產的。
4、高柄小方壺
高28厘米,最大腹徑8.9厘米,1988年太原趙卿墓出土。
共出土2件,形制、大小、紋飾相同,一件陳列于山西博物院,一件陳列于山西青銅博物館。
盝頂式蓋,上有四個對稱環形小鈕,以子口插入壺的母口內。壺為小方口,頸部微斂,溜肩,鼓腹,下腹內收形成平底,下承高柄喇叭形足。蓋面四角飾心形圖案,中央方框內兩龍呈“卍”形相交,龍昂首卷尾,其一加繪黑線,以示雌雄之別。
壺身飾菱形和幾何紋圖案,高柄和圈足飾三組神鳥紋,鳥昂首闊步或伸頸長鳴,寓意深奧。
該壺紋飾內嵌多種礦物組成的黑色物質,經過檢測,由石英、長石、褐鐵礦、錫石、孔雀石等成分組成,制作精美,極富裝飾效果,器型和裝飾技法在古代青銅器中十分罕見。
五、春秋變革
春秋三百年是中國大變革的一段時期。
政治上,自平王東遷之后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春秋晚期,諸侯疲弱,卿大夫崛起。各國紛紛變革圖強,打破社會固有的等級制度,從血緣到地緣,分封宗法制向郡縣制轉變。
經濟上,鐵器和牛耕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
軍事上,車兵逐步被步、騎兵取代,從爭霸戰爭向兼并戰爭發展。
思想上,儒、道、法家興起,為百家爭鳴奠基。
春秋“變局”是一段亂世,多方勢力角逐,力求生存發展,當今世界也處于變局,大爭之世,當以史為鑒,蹈厲奮發,變革圖強,愿祖國昌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