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九龍江西溪
新建成的西溪水閘
如一條長虹橫臥碧波之上
這座新建成的西溪水閘,作為閩西南水資源配置工程的關鍵樞紐,集水資源科學調配、流域防洪減災、水生態保護、娛樂休閑等綜合功能于一體,不僅在水利功能上實現升級,還將跟兩岸龍江頌景區、西溪郊野公園聯合起來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這座兼具科技內核與打卡顏值的新地標,正悄然改變著人與水的互動方式。
閘門煥新提效能
防洪能力倍增
西溪水閘位于九龍江西溪下游龍海區榜山鎮洋西村,因舊水閘持續運行逾50年導致主體建筑嚴重老化,存在安全隱患。2022年10月,西溪除險加固工程開工建設,項目工程分成兩期進行對舊水閘的拆除重建。當前工程已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全面轉入閘室內外裝飾裝修及電氣設備安裝階段。
新落成的水閘將功能性與地域特色融合,閩南傳統建筑風格的燕尾脊屋頂與紅磚白石相映成趣,在碧水榕蔭間構筑起一道亮麗風景線。
據龍海區水利局西溪水閘除險加固工程技術負責人林展龍介紹,西溪水閘工作橋分設工作區與休閑區,其中特別設置的風雨連廊景觀平臺,將水利設施轉化為親水觀景空間,市民可漫步工作橋飽覽江景,也可驅車直達休閑區。
“看似精簡閘孔實則提升效能?!?/strong>站在工作區,眼前是一排由鐵欄桿圍起的閘門槽,從腳下一直延伸到工作區另一側,林展龍詳解工程奧秘。
經過改造,閘孔數量從舊水閘的83孔減少至27孔,但單個閘孔寬度大幅增加,同時閘墩數量減少,從而顯著擴大了過流面積。“這就好比把羊腸小道改建成了雙向八車道。”此外,新閘門的高度達到了6.2米,比舊閘門提升了2.7米,有效地提升了過洪能力。
據了解,原舊水閘采用15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其設計洪峰流量為4500立方米/秒。經過長達半個世紀的運行效能衰減,實際過洪能力下降至2500立方米/秒即需啟動預警。新建水閘按大(1)型工程標準建造,設計防洪標準提升至50年一遇,相應過洪能力達6400立方米/秒,較舊閘現狀運行能力成倍提升。此外,該工程校核防洪標準達200年一遇,防潮標準達100年一遇,形成三位一體防洪防潮安全保障體系。
智能管控系統上線
提供毫米級監測
新建成的西溪水閘防洪能力、建筑美學與管理技術得到全方位提升,其中智能化管理系統的創新應用成為最大亮點。
“以往啟閉閘門如同組織一場戰役?!绷终过埢貞浀溃酝f閘門操作需4人協同作業——兩人在啟閉臺操作,兩人在閘底觀察,全程通過手持對講機溝通。傳統模式下,完成83孔閘門啟閉需耗時2小時,如今通過遠程控制系統僅需0.5小時即可完成,作業效率大幅度提升,安全系數同步提高。
據介紹
新修建的西溪水閘
搭載了多個智能系統
包括閘門自動控制系統
智能視頻監視系統
水情自動測報系統等
資料顯示
水閘工作門采用27套液壓啟閉機進行啟閉操作,每3臺液壓啟閉機共用1套液壓動力泵站,共設9套液壓動力泵站。在閘門自動控制系統的控制下,可實現閘門的自動化啟閉,精確度可達到厘米級。此外,每個閘門都安裝了視頻監控,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控,如果發現異樣,巡查人員可在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在水情監測方面,水閘安裝了自動化測報系統,通過水情工作站、自計水位計及測流設備等實時監測上下游水位差和流量變化,徹底改變了以往只能依靠人工水尺測量的傳統方式,大幅提升了監測效率和準確性。
此外,水閘還配備了安全監測系統,該系統可實時采集水位、流量、閘門開度等運行數據,以及應力、位移、滲流、振動等結構安全參數,工作人員可通過可視化界面全面掌握水閘運行狀態,及時發現并處理各類異常情況。
仿生態魚道貫通西溪
重塑魚類洄游通道
碧水連天處,西溪新地標。
站在西溪水閘觀景平臺遠眺,龍江頌景區、西溪親水公園、龍文塔等盡收眼底,碧波蕩漾的水面令人心曠神怡。游客可選擇搭乘電瓶車瀏覽寬闊水域,感受“一江碧水穿城過”的美景。而處于游客腳下長達398米仿生態魚道如同水下長城,以階梯式休息池構建出一個洄游生物的“躍遷驛站”。
“從單純的水利設施到‘可游可研可互動’的生態會客廳,西溪水閘通過水位調控營造出濕地生態圈?!?/strong>林展龍指向庫區上游解釋,新閘將安全蓄水位由2.8米提升至3.5米,0.7米的調控幅度不僅有效擴大水域面積,更形成持續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為各類水生生物提供了更廣闊的棲息空間。除此之外,項目配套建設的仿生態魚道,這項創新型生態補償設施成功彌補了舊閘的生態短板。
始建于上世紀60年代的舊水閘,受當時技術條件等限制,在建設水閘過程中,未建設過魚設施。近年來,九龍江魚類資源問題引起了社會高度重視,通過西溪水閘仿生態魚道的建設,可提高西溪水閘上下游河道的連通性,逐步恢復九龍江西溪下游洄游生物的洄游通道,進一步保護九龍江西溪及河口魚類資源,有效降低水閘建設對河道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
經規劃設計建設,仿生態魚道全長398.12米,自河道下游至上游依次為有魚道進口、魚道下游槽身段、魚道控制閘段、魚道上游槽身段、魚道出口五部分。
據林展龍介紹,魚道右岸設置的補水管道能夠直接從上游取水,通過模擬自然水流的方式吸引魚類上溯。更巧妙的是,魚道內設置的5個不同高程休息池,為洄游魚類提供了逐級躍升的“休息平臺”,幫助洄游魚類安全回家。在技術方面,仿生魚道還搭載了自動監測系統,不僅能夠根據水位變化自動調節魚道閘門,還能通過水下攝像設備24小時記錄過魚情況。
現如今這里既是洄游魚類的歸家通道也是都市人親近自然的詩意渡口。
2025年5月23日《閩南日報》第2版
來源:閩南日報 記者 沈小琴 文 嚴潔 圖
您若有什么想法或建議,
歡迎留言交流!
《漳州樓市情報》公眾號欄目推薦
責編:漳州樓市情報 整合編輯
免責聲明:圖文版權歸屬原作者,文章內容及圖片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公眾號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樓盤信息有效期:發布之日起7天內(面積為建筑面積)
特別說明:各樓盤文章中所涉及學校施教區劃分,均以當年教育局公布為準,不做任何承諾。
- End -
微信最新改版
沒有“星標”和“在看”
會找不到我們的動態
快把“漳州樓市情報”設個星標
快人一步獲得漳州樓市最新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