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文化景觀廬山到婺源明清古村落,從千年之久的古石堨到70年前新中國修建的水利工程,江西普查隊員穿梭在山野和古巷,用科技的“顯微鏡”與歷史的“望遠鏡”,對文物遺存進行系統性“把脈”。
目前,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已進入實地調查攻堅收尾階段,近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2025年度“當一天普查員”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基層行主題宣傳活動走進江西,記者用鏡頭捕捉普查隊員穿行于高山郊野、古村落實地調查的生動片段。
廬山國家基準氣候站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廬山風景區內,始建于1954年,高海拔與獨特的地形使其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氣象觀測點,為廬山及長江中下游氣候模型、災害預警等提供數據支撐。按照“應保盡保”原則,廬山文物部門聯動氣象等部門,持續加大新發現力度,將廬山國家基準氣候站納入“四普”新發現文物點。
廬山蘆林湖水利工程1955年竣工并開始蓄水,以供水為主,兼有防洪、交通及旅游景觀等綜合效益。其大壩為漿砌石重力壩,壩頂高程993.78米,最大壩高33.8米,壩頂長112米,寬12.5米,壩頂建有公路橋。作為一處重要的水利工程,廬山蘆林湖大壩同時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廬山文物部門聯合水利部門,在“四普”中將其列為新發現文物,普查隊員拿著普查設備準備對大壩及周圍石刻進行測量登記。
廬山人文歷史遺跡眾多,有一些隱藏在密林之中。清代九江知府方體建于嘉慶年間的天池草堂,就是根據熱心驢友提供的線索發現的,該遺址被納入“四普”新發現文物。廬山文物部門采取“黨委領導、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格局,廣泛發動社會力量,據統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新發現文物來自征集的線索。
婺源縣古村古建遍布鄉野,歷史文化遺存豐富。在“四普”實地普查過程中,婺源縣普查隊伍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新老結合建立“傳幫帶”機制、多方聯動形成工作合力、科技助力提升普查效率等創新措施,成功解決定位困難、數據采集效率低等問題,達到了“應普盡普”的目的。江西婺源厚塘莊園,有一處由四棟徽派古建筑宅院組成的民宿,其中始建于清乾隆年間的謙和堂,將“新舊相融”與“保護創新”理念融入建筑,在“四普”中被納入新發現文物,普查隊員正在用專業設備對該建筑進行定位打點。
為保護古村落和古建筑,婺源縣成立古村古建保護委員會,統籌全縣古村古建的指導保護工作,建立起“文物保護中心與鄉鎮、鄉鎮與村委會、村委會與各文物點”之間的文物安全工作紐帶,形成“縣、鄉、村、點”四級聯動保護機制。作為參加過“二普”“三普”的老兵,已退休的婺源博物館館長詹祥云加入“四普”實地調查,負責攝影工作,正在對西沖村新發現文物懿行堂進行拍照,其他工作人員則進行測量、登記等工作。
古石堨不僅反映了當時的農業生產水平和水利工程技術,還為研究古代村落的發展模式和人口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2024年,婺源石堨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四普”實地調查中,婺源縣文物部門與水利部門積極對接,根據提供的古石堨名單進行排查登記,同時對傳統村落內的古井、古樹、名人墓葬進行普查,實現了文物保護從“點”到“面”的轉變,達到了“應普盡普”的要求。圖為南宋羅云堨體呈牛角形,干砌石壩,長115米,高4.8米,上下游落差3.5米,雖歷經時代變遷,仍然發揮著灌溉功能。
(圖文來源于“國家文物局”,侵刪)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物平安立場
文物平安投稿:wenwupingan@126.com
文物安全,社會參與,人人盡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