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區的春耕生產現已進入高峰期。在今年的春耕生產中,糧食大省吉林通過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探索出鹽堿地改良的新路徑。
南菜北種 降堿增收開辟治理新路徑
吉林省有670多萬畝鹽堿地,目前已整治開發了200多萬畝。白城市鎮賚縣鹽堿地是省級鹽堿地綜合利用試點,眼下,這里的鹽堿地正在進行茭白的集中插秧。農戶們首先將茭白幼苗從育苗池取出,然后對其根部進行分割,再進行插秧。茭白是長江流域廣泛種植的一種水生蔬菜,它是如何適應東北地區的鹽堿地種植呢?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對茭白種植全程開展監測與評價。監測顯示,種植茭白前該鹽堿地塊表層土壤pH值平均在9.32,茭白種植收割后,該地塊pH值平均在9.0,下降0.32。這組數據顯示了茭白種植在鹽堿地改良方面的巨大潛力。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 文波龍:茭白雖然是水生植物,但是它的生物量是非常大的,它本身生長的過程中吸收帶走鹽分也是非常大的。在這個過程中它分泌的有機物料和有機酸對周邊的微生物菌群、土壤環境、有機質的增加都會有促進作用。
據文波龍介紹,茭白的根系發達,株高一米的茭白根系長兩米,對破除鹽堿地土壤板結有一定作用。同時,大量的秸稈還田也給土壤增加了有機質,促進鹽堿地改良。
目前,當地的茭白主要是采取人工插秧。種植基地的負責人告訴記者,茭白五月份插秧,八九月份便可以收獲,經濟效益可觀。
無土育苗:守護黑土資源
要把鹽堿地變糧倉,育苗環節至關重要,鎮賚縣是東北蘇打鹽堿地的集中分布區,育苗得用好土,那么如何從鹽堿地上取出優質的土壤呢?
隨著氣溫回升,吉林省鎮賚縣啟動了155萬畝水稻插秧。今年,這里的水稻種植戶育苗大部分采用基質育苗,代替了以往的育苗土。
鎮賚縣是吉林水稻產量第一縣,秸稈產量大,于是,吉林省農科院就地取材,將秸稈、稻殼、畜禽糞便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發酵成富含腐殖質、微生物菌群和天然礦物質的新基質。
經吉林省農科院三年田間試驗驗證,與傳統取土育苗相比,新型基質育出的秧苗盤根量增加20%,緩苗周期縮短3天,分蘗期提前5天。更重要的是,每立方基質可減少黑土開采2噸,今年鎮賚縣30萬畝推廣面積預計減少黑土開采10萬噸。
科技賦能 綠色技術助力水稻單產提升
吉林省鎮賚縣鹽堿地面積35萬畝,適合鹽堿地治理的面積約20萬畝,鹽堿地鹽漬化程度大,技術人員又是通過哪些方法將這些重度鹽堿地改良為適合種植糧食作物?
吉林省鎮賚縣的6萬畝鹽堿地改良試驗田正在進行水稻插秧作業,高速插秧機在田間來回穿梭,一臺機器20分鐘完成一畝地的插秧工作。這片鹽堿地是去年改良的,應用了綠色生物的檸檬酸改良劑和降堿劑,當年改良畝產就突破了500公斤。
為了提高鹽堿地的有機質,改良土壤里的pH值。在土地整理階段,農戶們要向田塊施撒改良劑;在水稻插秧前的泡田階段,農戶們就開始用無人機進行拋撒降堿劑和有機肥。
通過合成生產,成為鹽堿地改良劑和有機液體菌肥等系列產品。這些改良產品不僅能改良水田,還能對鹽堿地旱田進行改良。截至目前,吉林省實施了100余個鹽堿地治理項目,新增耕地80余萬畝,可實現糧食年增產近10億斤。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