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援引朝中社的報道,5月21號,朝鮮在清津造船廠舉行第二艘5000噸級驅逐艦下水儀式時,發生重大事故,導致艦船失衡,船體遭到損害。
朝鮮領導人出席了此次下水儀式,并目睹了下水“翻車”全過程,其后提出措辭嚴厲的批評,并要求相關部門“戴罪立功”,在6月份完成這艘驅逐艦的修復工作。
崔賢級驅逐艦,堪稱朝鮮“全國的驕傲”,排水量達到5000噸級,配備74個垂直發射單元,與其它國家驅逐艦主要承擔驅護作用不同,朝鮮倉促建造的這兩艘巨艦,還承擔著戰略威懾任務。
通俗一點說,就是別國的驅逐艦,主要目的是在海戰中,擊沉對方航母和大型水面艦艇,保護己方安全,而朝鮮的這款驅逐艦,從建造開始,就是奔著攜帶戰略導彈,對美日等敵對勢力,進行海上核威懾去的。
它實際上承擔著中美俄等大國戰略核潛艇的作用。這么一款被寄予厚望的大型驅逐艦,在下水的過程中發生意外事故,也難怪朝鮮領導人會大怒了。
問題是,這次“翻車”是如何發生的,朝鮮又能不能盡快挽回損失呢?
根據朝鮮官方通報的信息,這次驅逐艦下水失敗,主要是因為底盤移動速度不一致,導致船尾已經擱淺了,船首卻還沒離開船臺。
大型船舶下水,本來就是一個很考驗技術的事情,像中國這種造船大國,通常都直接采用船塢注水的方式,讓大型船舶離開船塢。通俗一點說,就是直接挖個船塢,造船時把水抽干,造好了之后注水,直接開出船塢。
還有一些技術不足,沒有大型船塢的國家,則采用側滑入水的方式。就是在岸邊造船,造完了之后從側面把它推下水。
由于大型船只體型巨大,因此如果采取側滑入水的方式,就要嚴格的保證推船下水的過程中,前后一致行動,確保船首船尾同步入水,否則就會形成部分擱淺,損壞船體。
這次朝鮮驅逐艦下水“翻車”,就是因為沒有掌握好協調,船首和船尾不一致入水。
客觀上來講,側滑入水的方式雖然難度很大,但并不是技術性的難,而是經驗性的難。推船入水這事本身沒啥技術含量,但需要船廠員工,操作人員有充足的經驗,熟練的技術。
而經驗和熟練度,是要靠時間和重復次數累計的。
朝鮮過去在大型水面艦艇制造方面,根本沒有太多經驗,尤其是這次負責的清津造船廠,以前就根本沒有造過這么大噸位的驅逐艦。
最近兩年朝俄關系遞進后,朝鮮突然就掌握了5000噸級驅逐艦的建造能力,背后究竟咋回事不言而喻。
這種背景下,朝鮮倉促上馬5000噸驅逐艦的建造和下水,就像逼著一個剛畢業的大學生,拿著圖紙和說明書,去造飛機,說明書上的字他都認識,但操作起來,肯定諸多問題。
如此急切地想要造出大型驅逐艦,主要是外部壓力所致,韓美不斷地聯合軍演,不僅嚴重威脅朝鮮安全,更重要的是,讓朝鮮錯失了發展窗口時期。
因此現在朝鮮當局迫切地想要形成有效威懾,讓美韓放棄針對自己,這個急切的心態是可以理解的。
可以佐證這一點的,就是朝鮮軍艦下水“翻車”后,立刻就向東部海域發射多枚巡航導彈。這顯然就是要告訴美韓,就算沒有大型驅逐艦,朝鮮也有能力進行威懾。
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下水“翻車”事件,看似是技術問題,實際上是心態問題。
欲速則不達,朝鮮高層如果真的想要盡快的推動5000噸驅逐艦下水成功,建立可靠的海上威懾力力量,保障朝鮮和平發展的環境,就不能急。
必須得完整得吃透技術,培養工人掌握先進制造經驗,否則的話,類似事件恐怕還會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