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學歷歧視” 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議題。“花 3 年讀 985 碩士,求職時因為本科雙非被拒” 這樣的案例近年來頻繁登上熱搜,引發廣泛關注與討論。一位化名高暢的 985 碩士畢業生,在秋招中屢屢碰壁,其簡歷被 HR 標注 “雙非”,面試往往 5 分鐘就草草結束,而本科為 985 院校的同學卻能輕松拿到錄用通知。這類現象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深層邏輯?我們又該如何打破這一困局?
一、學歷歧視引發熱議:求職市場的 “第一學歷” 困局
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 985、211 院校僅占高校總數的 0.4%,但在頭部企業校招中,“第一學歷雙非” 的碩士生簡歷通過率不足 20%。某互聯網大廠 HR 直言,核心崗位要求第一學歷為 QS100(世界前 100 高校),否則直接篩掉。從數據和現實情況來看,就業市場對 “第一學歷” 的關注已近乎畸形。
然而,“第一學歷” 本是一個偽概念。教育部明確表示,官方文件中從未使用這一表述,學歷應指 “最高或最后學歷”。企業將 “本科出身” 視為能力標簽,這種篩選邏輯不僅違背教育公平,還可能造成人才錯配。例如,曾有一位清華研究生,因本科是通過體育特長生加分入學,實際工作能力遠低于預期。這充分說明,單純以第一學歷評判人才并不科學。
二、學歷貶值與篩選困境:HR 的 “懶政” 與企業的 “掐尖” 邏輯
“當研究生遍地都是,學歷貶值的盡頭是看第一學歷。” 在學歷通脹的背景下,企業面對海量簡歷,傾向于采用學歷作為快速篩選的工具,甚至形成了 “本科篩學校、碩士篩專業、博士篩導師” 的隱形規則。
某互聯網公司招聘負責人劉玲表示,若取消學歷篩選,工作量將大幅增加,“80% 的簡歷可能來自碩士,只能優中選優”。同時,名校培養模式被認為更貼近企業需求,“雙非” 院校學生常被貼上 “基礎薄弱”“抗壓差” 等標簽。但這種 “標簽化” 選拔忽視了崗位適配性。例如,一位 985 碩士雖然本科院校普通,但實習經歷遠超競爭對手,卻依然被拒;而最終該崗位錄取的 “雙名校” 員工,卻因能力不足被辭退。這暴露出企業人才評價體系的滯后。
三、職場公平之困與反歧視突圍:打破 “學歷案底” 的枷鎖
在法律層面,盡管《就業促進法》禁止就業歧視,但 “學歷歧視” 并未被明確列入禁止范圍,企業常以 “崗位需求” 為由規避責任。2020 年《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要求國企、事業單位帶頭破除 “唯學歷” 導向,但實際執行效果有限。從個體角度看,多數求職者因舉證困難、維權成本高選擇隱忍,一位受訪者無奈地說:“投訴一家企業沒用,整個行業都這樣”,這種集體沉默進一步固化了歧視鏈條。
學歷歧視不僅體現在制度層面,還常以 “隱性 PUA” 的形式出現。HR 在面試中暗示 “你的本科學校不太行”,或領導以 “學歷不足” 為由否定晉升機會,這些行為本質是通過貶低個體價值實施精神控制。面對此類情況,求職者需要多重策略應對:
心理防線構建:做好心理防御,將惡意評價 “左耳進右耳出”,不被外界負面評價左右,不因他人否定而自我懷疑;
法律維權準備:留存證據,詳細記錄溝通細節,在必要時通過勞動監察或訴訟維護自身權益;
主動社交破圈:主動破圈,加入行業社群、參與公開演講,通過拓展人脈和提升個人影響力,抵消學歷偏見帶來的負面影響。
破局需要多方努力。政策層面,全國政協委員甘華田建議修訂《就業促進法》,將學歷歧視納入監管,對屢犯企業納入征信記錄。企業也應承擔起責任,建立 “能力 + 崗位” 匹配的多元評價體系,像華為的 “天才少年計劃”,就有部分本科非名校的入選者憑借技術實力脫穎而出。
四、個人成長反思:學歷的價值與突圍路徑
學歷是職業起點,但絕非終點。學歷是 “敲門磚”,而 “通關文牒” 永遠是實戰能力。例如,一名二本畢業生通過攻讀在職 MBA 和積累項目經驗,最終成為某大廠中層管理者。
對于想要突圍的求職者,有以下策略:一是學歷鍍金,通過考取名校碩士、MBA 提升最高學歷,但要警惕 “為學歷而學歷” 的陷阱;二是經驗突圍,聚焦垂直領域積累案例,用成果證明能力,如一位 “雙非” 背景的產品經理,憑借主導的爆款項目跳槽至頭部企業;三是技能加持,考取高含金量職業證書(如 CFA、PMP),或參與行業競賽,打造差異化競爭力。
五、寫在最后
教育的意義,是讓人擁有 “不被定義” 的可能。當社會用 “第一學歷” 將人粗暴分類時,我們更需清醒認識到,學歷只是階段性學習的證明,而非能力的封印。無論是政策糾偏、企業改革,還是個體突圍,核心都在于重建一個 “能力本位” 的公平生態。正如教育家甘華田所言:“人人皆可成才,關鍵在于能否被看見。” 在未來的職場道路上,希望每一個努力的人都能憑借自身實力,打破學歷的枷鎖,實現自己的價值。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 別忘了分享點贊支持阿布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