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兩人合體直播帶貨,見面不到兩分鐘,直播間人數已經過萬。開播30分鐘后,帶貨成績登上“大家電榜”第1名。這次直播證實了本次“破冰”的實質,還是雙方流量需求的精準契合。
圖片
5月23日,董明珠與孟羽童合體直播帶貨,開播30分鐘后,帶貨成績登上“大家電榜”第1名。這次直播證實了本次“破冰”的實質,還是雙方流量需求的精準契合。
總之,格力的根本危機如技術迭代緩慢、多元化乏力等,無法僅靠一場和解直播解決。
若董明珠無法在“流量狂歡”與“硬核創新”間找到平衡,這場和解終將淪為一場大眾飯后笑談。
從“伯樂與千里馬”,到“師徒反目”
董明珠與孟羽童,來了一場“大和解”。
2025年5月20日,孟羽童在社交平臺曬出與董明珠的微信對話,董明珠以“我帶你去吃飯”邀請其回歸,格力官方賬號也留言,“歡迎回家吃飯”。
圖片
說起孟羽童,這就不得不提到她們的高光起點,也就是職場綜藝里的“雙向選擇”。
2021年,22歲的孟羽童通過綜藝《初入職場的我們》進入董明珠視野。她以“策劃董明珠舞蹈表演”的創意展現高情商,被董明珠評價“像年輕時的自己”,并高調宣稱要將其培養為“第二個董明珠”。
圖片
這場合作初期充滿理想主義。格力試圖借孟羽童的年輕形象打破“傳統制造業”標簽,而孟羽童則借助格力平臺完成素人到網紅的原始積累。
一拍即合,倆人一開始就有了蜜月期。
彼時的兩人幾乎是如膠似漆,合體打造“明珠羽童精選”直播間,試圖復制“董宇輝效應”。
畢竟,孟羽童的社交媒體粉絲數短期內突破百萬,格力則通過其形象吸引Z世代消費者。雙方目標看似一致:董明珠需要流量破圈,孟羽童需要職業躍升。
然而誰都想不到,看似完美的工作搭檔,矛盾也會悄悄爆發。
2023年,孟羽童突然官宣離職,成為關系轉折點。表面原因是薪資低、工作強度大。
圖片
對于這場離職,誰對誰非,當時眾說紛紜。有人覺得,董明珠的“奉獻主義”強調忠誠、紀律與企業利益優先,認為員工應“以公司為家”,本身就是一種PUA。
也有人覺得,孟羽童是利己的“個人主義”,只追求個人IP變現,離職前已通過廣告年入400萬元,遠超格力薪資。
后續甚至還有董明珠毫不留情的公開批評,其“接私單”“借平臺當網紅”,甚至稱其行為如“行尸走肉”,還指責“不能容忍這樣的人在格力”,將矛盾推向輿論高潮。總之一度鬧得相當不愉快。
圖片
誰也想不到,關系一度崩塌的兩人,兩年后竟然又“甜蜜”地和好了,反復一切恩怨都未曾有過。
話說回來,董明珠與孟羽童的“和解”,本質是傳統制造業向流量的妥協,也是新生代職場人對企業價值的反向利用。
對于格力來說,真正需要做的,不是董明珠和孟羽童合作制造出轟動效應,畢竟董明珠不缺流量,而是更深層的改革動刀。
比如從員工角度,要想破除“過于依賴董明珠個人IP”的問題,就要接受“員工即IP”的現實,探索股權激勵、分成合作等靈活模式,而非強制綁定。
圖片
以及價值觀融合策略,比如董明珠可以嘗試更多聽取年輕員工意見,例如設立“創新孵化基金”,鼓勵員工內部創業。
前車之鑒就是格力之前重磅推出的玫瑰空調,被很多年輕人吐槽為“又丑又貴”,很難打開年輕人的市場。還有最近董明珠 “絕不用海歸派”之類的表達,甚至不符合現代企業管理的基本常識。
總之,格力的根本危機如技術迭代緩慢、多元化乏力等,無法僅靠一場和解直播解決。
若董明珠無法在“流量狂歡”與“硬核創新”間找到平衡,這場和解終將淪為一場大眾飯后笑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