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競爭白熱化的當下,蔚來汽車的業務版圖迎來重要擴張。企查查數據顯示,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近期完成工商變更,經營范圍首次涉足電池制造與銷售領域。這家成立于 2015 年、由蔚來控股全資持股的企業,為何突然將觸角伸向電池產業鏈?這一動作背后藏著怎樣的戰略考量?摘要來源:z6711.cn
工商信息 “上新”,蔚來官宣電池業務
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變更引發業界關注,新增電池制造、電池銷售、電池零配件生產及銷售等四大業務板塊。法定代表人秦力洪所在的蔚來團隊,顯然不再滿足于單純的整車制造。從股權結構看,該公司由蔚來控股 100% 持股,意味著此次業務拓展是集團層面的重要決策,而非獨立子公司的試水之舉。
為何切入電池賽道?成本與技術雙重驅動
蔚來此次跨界的背后,或是對電池成本與技術自主性的雙重焦慮。新能源汽車行業中,電池成本占整車成本比例高達 40%-60%,且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始終是隱患。此前蔚來主要依賴寧德時代等供應商,如今通過自建電池制造能力,既能通過規模化生產降低采購成本,又能把控電池研發方向 —— 例如為換電體系定制更適配的電池規格,提升用戶補能體驗。
全資持股模式:自研還是代工?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選擇通過母公司直接拓展電池業務,而非成立獨立子公司。這種 “all in” 的姿態引發猜想:** 蔚來是打算自建電池工廠、組建研發團隊,還是采用代工模式快速落地?** 若為前者,需投入巨額資金建設產線、招募技術人才,對現金流本就緊張的蔚來是不小挑戰;若為后者,則可能借力現有電池企業產能,以輕資產模式快速切入市場。
行業影響:攪動電池產業鏈格局?
蔚來的入局或將打破現有電池產業鏈格局。對寧德時代等頭部供應商而言,客戶自研電池可能導致訂單分流,倒逼其加速技術迭代;對二線電池廠商來說,或許迎來與車企合作的新機會。從行業趨勢看,特斯拉、比亞迪等車企早已布局電池自研,蔚來此次跟進是否為時已晚?其電池業務能否在 2025 年實現量產落地,將成為觀察其戰略執行力的關鍵指標。
從整車制造到電池自研,蔚來正試圖在新能源產業鏈上構建更完整的閉環。但跨界之路從來充滿挑戰,這家成立 8 年的車企能否通過電池業務提升競爭力?其成本控制與技術突破的實際成效,將決定這一戰略的最終成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