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51年5月,一位師長在前線“消失”了十三天。
他的師部無線電沉寂,聯絡中斷,命令下達失敗。
那支原本應撤退的部隊,用整整十三天,硬生生攔下了美軍的坦克群。
——《壹》——
退,還是打?
1951年5月初,第五次戰役尾聲,志愿軍南下兵鋒受挫,后勤崩潰,被迫北撤,各部隊都在撤,58師也一樣,接到命令后開始后撤。
沿著北漢江兩岸轉移,目標是進入二線休整區。
華川,本來只是撤退路線上的一座橋,不是主戰場,不是正面陣地,只是地圖上的一段路徑,58師師長黃朝天沒料到,美軍第7師居然已經繞道穿插,直插華川。
打頭陣的不是步兵,是坦克群。
炮聲不是在后方響起的,是在正前方炸響的,黃朝天當時在一輛吉普車上,帶著一隊偵察兵往北搜索地形。
山口一轉,他看見遠處山坡上升起黑煙,有炮火落點,有履帶碾壓的痕跡。
他帶人摸上去查,一小隊伏在山脊上看了十分鐘,然后他沉默了五秒鐘,只說了一句話:“美軍到了。”不是臨近,而是“到了”。
不是小股滲透,而是大股裝甲部隊,正準備在華川卡斷整個退路。
黃朝天回到指揮部,第一時間嘗試通過電臺聯系軍部,調換路線或請求增援,電臺炸了,電臺不是沒電,是被炮火炸碎的。
車也炸了,副官重傷,通訊兵當場犧牲。
備用電臺失效,所有后方指令中斷,所有命令接收系統失靈,黃朝天成了前線孤島,這時,他面前只有兩個選擇:要么,丟下華川,強行北撤,繞遠路。
要么,留下來堵住華川,死扛美軍。
可這個決策背后不是他一個師的命運,是身后整整一個軍,第九兵團10萬人,按照軍紀,聯系不上,不許亂動。
前方不許擅自開火,更不能擅自調轉作戰方向。
黃朝天知道,但他更知道,華川一旦丟了,后面的部隊就不是轉移,是逃命,他不是不想撤,是看不到一條能走的路。
師政委朱啟祥勸他冷靜,參謀長說:“沒有命令,頂不住壓力。”
副師長說:“不如穿山撤退。”黃朝天搖頭,他畫了一張地圖,指著北漢江大橋那一段:“如果這里斷了,整個九兵團退不出去,我們撤了,也不是活著回家,是一個個死在山溝里。”
這句話沒人接,空氣沉默了十幾秒。
然后黃朝天點頭,冷靜宣布:“我們留下,誰不想上的,現在就離開。”沒有人說話,他說完,轉身去了火線上。
——《貳》——
橋頭山地成了肉磨
戰術部署是臨時制定的,敵強我弱,唯一優勢是地形,華川兩側是V字型山地,中間一道大橋,只要死守橋頭,敵人想推進,只能硬拼。
他在北漢江橋頭設置了四道防線,每道防線各布一個團。
白天死守,夜晚出擊,交替輪換,絕不硬拼陣地,敵人上來了,真的是坦克開路,美軍270輛坦克、550門大炮,直接鋪開火力線。
對面58師,火炮不到50門,連迫擊炮都拼湊不夠。
黃朝天在夜里調了一個連,爬上296.4高地,這是華川外圍第一道制高點,他們沿著近90度斜坡爬上去,不是走路,是貼地貼石頭往上蹭。
夜里一點,趴到美軍后側陣地下方。
三點準時發動突襲,沖進機槍陣地貼身肉搏,搗毀機槍4挺,奪回制高點,黃朝天當晚沒睡,他躲在簡易指揮所里,不斷聽著炸點節奏,判斷陣地位置是否穩住。
凌晨五點,傳來消息:高地奪回。
戰局很快陷入焦灼,美軍加快進攻節奏,第五天,大橋兩側全是火光,坦克一度壓到前沿陣地,轟掉3個掩體,前鋒已逼近指揮所200米。
那一刻,他怕撐不住,怕橋塌了,怕一夜之間10萬人被堵死在狹路上。
——《叁》——
一個連對兩個營,他們撐了五天
如果說296.4高地是突襲的勝利,341高地就是死守的代名詞,341是個普通編號,在戰前沒人認為它重要。
但它在主防線右翼,一旦失守,整個陣型就會被撕開。
敵人就能從山側包抄橋頭,形成半合圍,那時候341上只有一個連,173團5連,不到120人,對面,是美軍兩個營,整編出動。
他們不是偵察,是主攻。
火炮密集覆蓋、坦克轟擊山腰,每一寸土都被炸過一遍,陣地炸成灰,夜里,五連人數減半,第三天早上統計:只剩63人。
341高地守了五天,第五天夜里,美軍自己退了。
他們發現沖不上去,也不值得再拼,兩個營打得只剩一半,換不下一個連的陣地,341被守住了,但五連基本打光。
戰后清點時,最終僅有4人存活,朱啟祥在陣地前站了十分鐘,一句話沒說。
黃朝天撐了13天,不是因為他計劃13天,而是第九兵團用整整13天從華川一線全部轉移完畢,這13天里,華川的山頭換了幾次人,陣地易手數十次。
58師調動部隊全靠人傳,電臺被炸,命令是用人聲喊的,地圖是靠血染的。
他們擊毀了8輛坦克,擊傷超過20輛,這個數字不算多,但在沒有反坦克炮的情況下,是奇跡,靠的不是裝備,是人命堆上去的。
一個班,把炸藥包綁在胸前,鉆進履帶底。
炸完坦克,什么都沒有了,沒人覺得這是一場勝利,也沒人慶功,他們知道,他們不是贏了,他們是拖下來了。
拖到敵人不打了,拖到自己人全撤了。
58師全師傷亡2795人,占總人數近三分之一,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留在了原地,敵人傷亡7400人,他們不是怕志愿軍,而是覺得不值得打了。
戰爭,永遠是性價比的問題,他們想殲滅主力,代價太高,就放棄了。
這一放棄,就是決定性轉折,華川戰后,美軍徹底放棄“分割圍殲”的作戰方向,轉入陣地對峙,再往后,就是談判。
——《肆》——
不是壯烈,是清醒
很多人說,黃朝天是英雄,但他自己不這樣認為,他在戰后只說過一句評價自己:“我們的身后還有人。”戰爭不是喊口號。
他沒有豪言壯語,沒有慷慨陳詞。
他只是知道,如果他退了,后面就得有人死,那他寧可自己死,他沒死,但他把整個師架在生死邊緣整整13天,也正是這13天,讓美軍明白。
志愿軍不是靠人數,不是靠政治宣傳,而是靠一股“我不退”的意志。
黃朝天戰后被調任20軍副軍長,1955年授少將,他的軍銜、他的勛章,都不是靠說,是用13天時間,一槍一彈打出來的。
曾經的華川還在,華川周邊保留了許多戰斗遺址,依稀還能看到彈坑。
每年清明,朝鮮那邊的地面會飄來一股味道,有人說那是泥土,有人說那是火藥,還有人說是曾經的鮮血。
不管是哪種,黃朝天當年在戰場上聞到的,大概就是這個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