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無論是藥物的立項還是其他崗位需評估藥物的價值,其本底的邏輯是對創新藥研發和產出的評估。
鑒于藥物研發需要十年、十個億以及十個點成功率的特點,金融學中NPV的模型就非常適用于藥物的估值預測。
當然,藥物未來的成功率、研發的投入、實現收入的時間受眾多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在估值的時候都需要仔細分析,合理的納入估值模型中。
高級的估值操作,得能體現那句老生常談的“避免精確錯誤,追求模糊的正確”!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太難了!
今天我們聊一聊在藥物研發過程中,一個影響非常大的因素:“監管政策”!
PART 1
綠色通道:突破性療法!
針對未滿足的醫療需求、罕見疾病或危及生命的疾病的藥物,FDA會通過一系列的監管政策,加快藥物的審核時間。
這些路徑包括快速通道(FTD)、孤兒藥(ODD)、突破性療法(BTD)和再生醫學高級療法(RMAT)等。
在這些政策的加持下, 監管途徑為藥物開發提供了“綠色通道”!
可以優先與FDA互動及潛在的市場獨占性等好處,不僅可縮短上市時間,還降低了、藥物開發過程中的相關成本和風險。
例如,獲得ODD的藥物可以獲得長達七年的市場獨占權、稅收抵免和補助金。
我們看一個腫瘤藥物“突破性療法(BTD)”的數據(上圖)。
從圖上非常明顯地看出,走“突破性療法”的藥物從IND到藥物上市的時間要顯著快于正常的藥物。
這個圖的實際統計顯示, 從IND到藥物上市的時間,走突破性療法為5.6年,正常路徑為8.8年!
我們從臨床過程來分析,由于獲得了BTD通道,因此藥企可以優先、并且多頻次的和FDA互動。這樣可以更好的去設計臨床試驗(比如使用籃式設計),最終試驗效率大大提高。
從上圖的數據看,獲得了BTD臨床入組病人均值為149,而正常約為326.足足少了一倍還多。這對臨床的時間和實際成本的投入影響巨大!
再從主要終點的設計來看,BTD的藥物,臨床終點更多的是腫瘤的反應,而非OS、PFS。有經驗的小伙伴們肯定知道,這三個終點標準的難度排序為OS>PFS>Tumor Response。
當然了。對上市后的藥物價格統計發現,TBD藥物明顯賣得更貴!月均$3.9萬,對應的普通批準的藥物的月均費用為$2.2萬。
從突破性療法的數據來看,監管政策對藥物的生命周期以及價值的影響非常之巨大!
無論是評估公司,還是評估一個管線,這些因素必須考慮進來!否則,所有的估值模型都統統一個樣子,但實際上,即使相同靶點、相同適應癥、相同藥物形式,但是在不同公司的操作下,結果就“五花八門”!
PART 2
生物類似藥,看似簡單的復雜!
我們再看一下另外一個監管政策的例子,生物類似藥!
生物類似藥是指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與現有的FDA批準的專利生物制劑(稱為參考或原研產品)沒有臨床上重要差異的生物制劑。
生物類似藥通過B
iologics and Price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Act (2009)建立的簡化途徑被批準
該法案旨在降低將生物類似藥推向市場的時間和研發投入。美國市場上的大多生物類似藥價格比其參考產品低25%以上。
在醫療預算不斷受到挑戰的大背景下,生物類似藥迅速成為制藥市場的顛覆者,是美國增長最快的藥物類別。
說白了生物類似藥就是生物仿制藥。當創新藥專利懸崖到了時候,仿制藥必然會壓縮其售價和市場占有率!
這又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貌似大家都很懂!
但是我們看實際的統計數據,不同的藥物在仿制藥上市后,價格的變化幅度的變異度是非常之大的!
不同產品因為制劑的特殊性、競品和潛在競品的特殊性,以及隨著時間的變化,價格就會產生差異。
單純的說在仿制藥上市后,藥物的價格會降低,這個趨勢是對的!
但是對于估值來說,什么時候開始降,降多少,這個是值得深思的問題!正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
如果你的估值模型對這些因素的考量沒有,或者是非常的“粗暴”,那不好意思,可能真的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歡迎閱讀更多的相關文章:
1、
2、
3、
4、
5、
6、
7、
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