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找到外星能量站了嗎?
宇宙中還有多少隱藏文明?
2015年,一顆距離地球1470光年的恒星突然成為全球焦點。
它的編號KIC8462852,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
“塔比星”。
這顆恒星的亮度曾出現過22%的詭異下降,遠超行星遮擋造成的常規衰減。
有人大膽猜測:這或許是外星文明建造的戴森球在汲取恒星能量。
九年過去,這個謎題仍未解開,但它徹底改變了人類尋找地外文明的方式。
塔比星異常:是外星發電站還是宇宙塵埃?
塔比星的異常由耶魯大學天文學家塔貝莎·博亞吉安團隊首次發現。
通過分析開普勒望遠鏡2011-2013年的觀測數據,他們發現這顆F型主序星出現了多次不規則光變:
- 2011年3月亮度驟降15%,持續7天;
- 2013年2月出現22%的劇烈衰減;
- 2022年再度發生8%的光變。
戴森球假說隨即引發熱議。
物理學家弗里曼·戴森在1960年提出,Ⅱ型文明可能建造包裹恒星的巨型結構收集能量。若塔比星真有覆蓋其表面積20%的戴森云,所需材料總量將達1.8×102?噸,相當于拆解30萬顆地球。
但科學界很快提出更保守的解釋:
彗星群假說:需超過648000顆直徑200公里的彗星集體掠過。
星際塵埃環模型:直徑0.1微米的塵埃顆粒可解釋部分光變。
自然巨型結構:原行星盤或黑洞吸積盤殘留物。
宇宙文明搜索:從無線電到戴森球的范式轉移
塔比星事件推動了地外文明搜尋策略的革新。
傳統SETI主要監聽無線電信號,但截至2023年:
突破聆聽計劃掃描了1702顆恒星,頻率覆蓋1-12 GHz,未發現技術信號;
中國FAST望遠鏡2022年對33顆類日恒星進行24小時監聽,靈敏度達1.5×10?2? W/m2,仍無收獲。
這促使科學家轉向戴森球痕跡搜索:
紅外輻射檢測:戴森球會釋放廢熱,產生異常紅外信號。
2018年,對塔比星的斯皮策望遠鏡觀測顯示:
其紅外輻射僅超出預期0.3%。
2021年,在銀河系內篩選出53顆中紅外異常恒星。
光學透明星云掃描:利用戴森球碎片的光散射效應。2023年,發現EPIC204278916的光變達66%,后被證實為原行星盤干擾
目前最接近戴森球特征的候選者是2MASS J05200254-6844526,這顆年輕恒星的紅外輻射超出理論值17%,但更可能是被新生行星系統包圍所致。
文明數量估算:從德雷克方程到沉默宇宙
根據最新迭代的法蘭克-沃爾夫方程,銀河系內可能存在的通訊文明數量為:
代入當前觀測數據:
恒星形成率R* = 1.5顆/年(蓋亞衛星數據); 宜居行星比例f_p × f_e = 22%(基于開普勒望遠鏡發現的3854顆系外行星); 生命演化概率f_l = 13%(斯坦福大學實驗室合成RNA的實驗成功率); 智慧生命出現率f_i = 0.1%(參考地球46億年僅出現一次); 技術文明發展概率f_c = 50%(哲學假設); 文明存續時間L = 1000年(人類當前水平)。
計算結果N≈0.002,暗示銀河系可能僅有人類一個技術文明。這解釋了為何SETI六十年來一無所獲,但也可能意味著我們尚未掌握正確的探測方式。
未來探索:韋伯望遠鏡與三體宇宙觀
2023年12月,詹姆斯·韋伯望遠鏡對塔比星進行了72小時連續光譜分析,其18面鍍金鏡片可檢測到0.3-28微米波段的微弱信號。雖然未發現硅基戴森球的特征吸收峰,預期在9.7微米處,但捕捉到異常的碳微粒散射現象。
這指向兩種可能:
納米級戴森群:直徑小于1微米的能量收集器,可減少紅外輻射泄露;
跨恒星文明網絡:多個戴森球構成的能源互聯網,需開發引力透鏡觀測技術,其?預計2040年實現;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計劃在2025年發射的巡天號空間望遠鏡,其2.5米主鏡將具備更高精度的光變監測能力。而私營領域的藍點計劃更瘋狂。準備發射納米探測器,通過光帆加速至20%光速,直抵塔比星進行實地探查。
在猜想與實證之間
塔比星之謎如同宇宙拋給人類的“費米悖論”升級版:它既點燃了發現外星文明的希望,又暴露出人類技術的局限。在社交媒體瘋狂傳播“外星發電站”視頻時,科學界保持著驚人克制。
2022年《自然》期刊統計顯示:
關于塔比星的287篇論文中,僅6篇提及戴森球假說。
或許正如霍金所警告:“遇見高等文明就像美洲原住民遇見哥倫布。”但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繼續追尋這些星光中的異常閃爍,本質上是人類對自身文明位置的終極思考。當我們凝視塔比星時,也在凝視著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無數個“人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