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第三屆全國“業財合一”會計改革研討會在武漢學院劉熾平報告廳隆重舉行。此次會議由武漢學院與《財會通訊》雜志社聯合主辦,武漢學院會計學院、湖北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研究中心與武漢學院數智財務產業學院承辦,旨在探索人工智能賦能“業財審合一”的創新實踐,推動會計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
出席會議的有來自全國100余所高等院校和企事業單位,校內外參會代表共300余人。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舒敏、《財會通訊》雜志社社長張少堂、湖北省審計廳原副廳長焦躍華、武漢學院副校長羅航出席會議。武漢學院教務處、會計學院相關負責人、師生代表及相關工作人員參加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武漢學院會計學院院長謝進城主持。
羅航在開幕詞中代表主辦方對與會代表表示了熱烈歡迎,他指出,本次會議以“人工智能賦能‘業財審合一’創新發展”為主題,旨在推動業財融合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他強調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深刻重塑各行各業,業財審領域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舒敏在致辭中表示,本次會議聚焦數字化轉型,深入探討人工智能在業務、財務、會計、審計等領域的融合應用,對構建“業-財-審”智能協同新生態具有重要意義。
焦躍華在開幕式講話中提到,審計廳作為全省財會監督核心部門,正通過智能審計和大數據監管等創新舉措,推動業財數據共享和業務流程再造。本次會議的舉辦恰逢其時,為解決當前財會審領域熱點難點問題提供了重要交流平臺。
主題報告環節,清華大學于增彪教授、南京審計大學鄭石橋教授、武漢大學李青原教授、北京工商大學張繼德教授、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施先旺教授、重慶理工大學程平教授、武漢學院鄒晶教授等分別進行主題報告。鄭石橋教授的報告直擊業財審融合實踐中的核心痛點,認為“審計業務必須業財融合”;李青原教授通過介紹武漢大學會計學科在智能財務、學科交叉、思政育人等領域的教學改革實踐,提供了現代信息技術下會計人才培養可借鑒的轉型路徑;張繼德教授以足球場生態作為比喻,生動形象地展示了足球生態如何賦能業財稅融合;施先旺教授分析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對會計的沖擊,通過業財合一的思想全面闡述了會計融入數字化轉型的實現路徑;程平教授創新性地提出“AI原生基因編輯”這一前沿概念,提出AI不是工具,而是“基因編輯者”,將生物科技思維引入企業數字化轉型領域,展現出突破性的理論視角;鄒晶教授從數智賦能、產教融合、學科交叉、會議交流、國際延展等方面系統介紹了武漢學院會計學院教學改革舉措。
在圓桌論壇環節,八位專家學者共聚一堂,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談笑間思想碰撞,言語中智慧流淌。他們既高屋建瓴地闡述了新時代會計教育改革的前沿理念,又針對性地分享了各校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中的實踐智慧。
征文活動頒獎典禮環節,張少堂公布了本次研討會論文獲獎名單。經專家評審委員會嚴格評選,共產生特等獎論文2篇、一等獎論文8篇、二等獎論文13篇、三等獎論文17篇以及優秀獎論文38篇。
研討會閉幕式上,謝進城致閉幕詞。他表示,與會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寶貴思路,展現了財會審領域團結協作、共同進步的良好風貌。期待未來與各界同仁攜手共進,共同推動會計行業高質量發展。(通訊員:葉飛燕 羅翠英 周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