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塞!一家市值僅僅60億的小公司,竟然把總資產超過1200億的成飛集團給買下來了!
要知道,成飛可是造出殲10、殲20這樣的軍工巨無霸,年營收接近750億,如今只花了174億就被中航電測拿下了。
這是怎么回事呢?這么大的企業怎么會被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以低價收入囊中呢?
從航空巨頭到“被收購”的背后故事
提到咱們國家航空工業的佼佼者,成飛集團絕對是繞不開的名字。
早在1956年,靠著中蘇援建協議,國營132廠就在成都扎下了根。
那時候有多難?廠房是臨時搭建的,設備也是七拼八湊,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硬是在1964年讓第一架殲5甲成功升空。
從此以后,成飛就像開了掛一樣,殲教5、殲7等機型不僅承擔了國內空軍的訓練和作戰任務,還大量出口海外,賺回了不少外匯。
特別是2004年正式服役的殲10,作為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一款第三代戰斗機,直接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封鎖。
而真正讓成飛在國際上聲名鵲起的,則是2011年橫空出世的殲20。
這架第五代隱身戰機的首飛,瞬間引爆了全球軍事圈。畢竟,能獨立研發五代機的國家屈指可數。
然而,誰能想到,這個創造無數輝煌的軍工巨頭,近年來卻陷入了不小的困境。
看看2023年的財報,成飛的資產負債率已經飆升到了89.32%。
這意味著什么?簡單來說,就是每100塊錢的資產里,有將近90塊都是借來的。
再看研發投入,從2022年到2023年,足足砸進去22.12億元,這筆錢足夠蓋好幾座現代化的工廠。
但航空工業這個行業,投入的資金就像往水里扔石子,看著波瀾壯闊,實際效果還得慢慢等待。
更讓人頭疼的是,現在成飛面臨著“雙線作戰”的局面。
一方面要提升殲20的產能,畢竟國家空防需求擺在那兒,多一架先進戰機就多一分底氣;另一方面還要抽出手來搞新型戰機的研發,不能在技術上被別人甩開。
不過,軍工企業和普通公司不同,很多核心資產受到政策限制,想融資、想合作都得經過層層審批,這無形中又給發展套上了枷鎖。
在這種背景下,成飛集團最終被收購了。
如果真的是因為缺錢才被收購,那也確實是無奈之舉,但當網絡上公布出收購價時,大家還是炸鍋了……
174億“低價”背后的秘密
174億?這價格是不是太便宜了?而且還是被一家市值才600億的小公司收購的!
但實際上,這里面有很多門道……
首先,收購成飛的中航電測其實是中航工業集團旗下的老成員,在A股市場上摸爬滾打多年。
平時低調得很,專注于機載設備和測試儀器領域。
和成飛一樣,它也算是中航工業這個大家族里的兄弟企業,關系密切。
不過,即便知道了他們是兄弟企業,人們還是不明白為啥要用中航電測來接手成飛這件事呢?
其實,這里面隱藏著國家層面的深思熟慮。
大家都清楚,像成飛這樣研制核心武器裝備的企業,必須牢牢掌握在國家手里,國有獨資或者絕對控股是底線。
直接讓成飛上市?政策上有太多限制,操作起來困難重重。
但中航電測就不一樣了,作為現成的上市公司,有著成熟的資本運作渠道,正好可以當成飛上市的“殼”。
這種借殼上市的方式,說白了就是換一種形式讓成飛進入資本市場。
別看現在談的收購價是174億,行內人都知道,這只是起步價。
成飛有什么家底?手握殲20這樣的“大國重器”,技術儲備和市場前景都在那里擺著,一旦成功借殼上市,市值翻個好幾倍都不是問題。
但也有人擔心,這么低的價格會不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其實這是多余的擔憂。
中航電測和成飛都是國有企業,左手倒右手的事兒,錢始終在“自家口袋”里流轉。
這場收購更像是戰略重組,目的是整合資源,讓成飛能夠通過資本市場籌集更多資金,加快新戰機的研發和產能提升,歸根結底是為了推動我國航空工業的發展。
重組后的發展藍圖
就拿資本市場這一招來說,以前成飛搞研發、擴產能,錢從哪兒來?基本靠撥款和貸款,處處受限。
現在不一樣了,上市后直接打開了融資的新大門,缺錢?到股市里發個新股、搞搞增發,資金就會源源不斷流入,以前卡脖子的研發難題,這下有了攻克的信心。
這不是空口無憑,看看股價表現就知道——上市后短短9天,股價直接暴漲4倍!
股民們用真金白銀投票,市場對成飛未來的看好程度,這些數字比任何分析都要直觀。
再說軍民融合這塊,成飛的技術儲備簡直是一座“寶藏”。
以前總以為戰斗機離普通人生活很遠,其實這些高精尖技術稍加改造,就能在民用領域大放異彩。
更有趣的是軍用技術轉民用,現在大火的無人機、自動駕駛等領域,很多底層技術都能和成飛的軍工研發扯上關系。
從國家戰略角度來看,成飛重組的意義更是非同一般。
成飛手握殲20這樣的尖端裝備,上市后整合資源、加大研發,直接將我國航空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了好幾個檔次。
這不僅僅是數據上的增長,放在國防安全上,每突破一項技術,咱們的空防就多一分保障。
放到國際市場,以前咱們是跟在別人后面學,現在有了實力可以直接和國際巨頭競爭,說不定哪天就能打造出全球頂尖的航空企業。
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這種蛻變想想都讓人熱血沸騰。
更重要的是,成飛這次重組在軍工改革中樹立了一個“里程碑”。
以前核心軍工制造業務想上市,那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成飛第一個吃螃蟹,成功闖出了一條路。
既能守住國家安全的底線,又能利用市場機制盤活資源,這種平衡術堪稱典范。
對于整個中國航空工業而言,這就是一個標桿案例,后續其他軍工企業肯定都會盯著這個模式,照著改一改、試一試,整個行業邁向世界一流水平還會遠嗎?
參考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