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點,深圳平湖充電站依然燈火通明。上百個充電樁發出低沉的嗡鳴聲,司機余光明蜷縮在駕駛座上,手機屏幕還亮著未接單的頁面。這是他連續第五天睡在車里,后排座位上散落著洗漱用品和換洗衣物。
“能省一分鐘都是好的”像余光明這樣的司機并不少見。磊子每天凌晨兩點收工后,會在充電站睡到八點半再開工。“每天跑15小時,充電3小時,掙四百多。如果回家睡覺,路上空跑的時間就虧了。”
唐鵬的“家”同樣在車上。凌晨兩點半,他開車去充電站的路上已空無一人。后備箱里放著臉盆和洗漱包,他習慣在充電時下車活動筋骨,順便用公共衛生間擦洗。“時間不等人啊,現在拼命跑,也不知道還能跑幾年。”他苦笑著說。
隨著網約車行業飽和,司機們的收入直線下降。鄭博文記得剛入行時,日收入輕松過800元,如今充一次電可能連300元都掙不到。“以前充電是賺錢的間隙,現在充電是喘口氣的機會。”他蹲在充電樁旁抽煙,后背的T恤被汗水浸透。
為了多接單,司機們連平臺強制休息的20分鐘都不放過。有人會定13分鐘的鬧鐘,抓緊時間補覺,因為超過15分鐘停車場就要收費。
上海某充電站里,凌晨一點仍有16輛車在排隊等單,司機們緊閉車窗,偶爾下車透口氣,很快又鉆回車內。
今年5月,某充電站發生悲劇:一名司機因長時間密閉車窗休息導致缺氧,再也沒能醒來。事后現場照片顯示,充電槍仍連接著車輛,駕駛座上的身影永遠定格。
當城市沉入夢境,充電站的燈光依舊明亮。發動機熄火后的寂靜中,藏著無數網約車司機關于生活的答案——他們用方向盤丈量時間,用充電槍連接生計,在逼仄的車廂里,尋找著現實與未來的平衡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