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診眾多小腦萎縮患者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顯著共性:約八成患者存在嚴重的畏寒癥狀,即使盛夏時節仍穿著厚襪,腰膝部位常年發涼。這種怕冷并非簡單的體感問題,而是臟腑功能衰退的重要信號。今天我們就從中醫角度,解析小腦萎縮與脾腎陽虛的內在關聯。
一、小腦萎縮患者的典型寒象表現
這類患者往往伴隨以下癥狀:
- 持續性畏寒怕冷,尤以腰以下為甚
- 雙下肢冰涼如浸冷水,夜間需用暖水袋
- 步態不穩加重于寒冷天氣
- 晨起眩暈伴耳鳴耳聾
- 小便清長頻數,夜尿3次以上
- 大便溏薄夾雜未消化食物
- 舌淡紫有齒痕,舌下絡脈迂曲
- 脈沉遲弱,尺脈幾乎難觸及
這些表現正是《黃帝內經》所載"腎主骨生髓,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的典型印證,提示著小腦萎縮與腎陽虛衰的病理關聯。
二、脾腎陽虛如何加速小腦退化
從中醫藏象理論看,脾腎陽虛對小腦的影響呈漸進性發展:
- 腎陽虧虛階段:命門火衰無法蒸化水液,髓海失養出現頭暈、平衡障礙
- 脾陽不振階段:運化失常導致清陽不升,出現肌張力異常、共濟失調
- 寒凝血瘀階段:陽虛寒凝引發微循環障礙,加速小腦組織萎縮
報告顯示,此類患者血清BDNF(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水平普遍低于常人,這與中醫"陽虛精虧"的理論高度吻合。
三、溫陽化濁法的臨床應用
基于"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療原則,我總結出針對小腦萎縮的基礎方劑:
溫髓復健:
- 熟地黃(填精益髓)
- 鹿角膠烊化(溫補督脈)
- 炮附子先煎(溫腎助陽)
- 炒白術(健脾燥濕)
- 巴戟天(強筋壯骨)
- 川芎(上行頭目)
- 石菖蒲(開竅醒腦)
- 懷牛膝(引藥下行)
加減法:
- 兼痰濕者加半夏、天竺黃
- 兼瘀血者加丹參、三七
- 兼氣虛者加黃芪、紅景天
中醫辨證講究"同病異治",具體用藥需根據體質差異進行調整。
(注:文中方劑需在執業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