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5月26日電 (程景偉 趙沚琦)“花城文學課”第17講近日邀請當代作家劉子超與南方周末前副總編輯向陽參與,他們就“游蕩世界的回聲——用文學再現旅程”這一主題進行了對話與分享。
旅行寫作的核心,不僅是從外部旁觀,更需要深入接觸和理解那里的人——書寫人類的命運如何在漫長的時間、記憶和地理的褶皺中發揮作用,是劉子超的寫作所要追尋的目標。
“花城文學課”第17講現場。花城出版社 供圖
劉子超的寫作之旅始于歐洲。他的第一本書《午夜降臨前抵達》記錄了他從柏林出發,穿越歐洲大陸,最終抵達意大利邊境城市的里雅斯特的經歷。十年后,他以的里雅斯特為起點,再次出發,穿越巴爾干半島,完成了《血與蜜之地》的創作。他提到,這次旅程不僅是對地理的探索,更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度挖掘。
在巴爾干半島,劉子超見證了民族主義與戰爭對這片土地的深刻影響。他說,巴爾干地區的歷史充滿了分裂與沖突,而這種“巴爾干化”的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今世界的一些現實問題。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讓讀者感受到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經歷的苦難與希望。
在講座中,劉子超還提到了旅行中的意外與靈感,分享了他在旅行中遇到的一些突發情況,比如在巴黎因行李丟失而改變行程,意外地經過了比利時和荷蘭的戰場遺址。這些經歷讓他萌生了寫一本關于戰場的書的想法。他在維也納的一座博物館看到斐迪南大公的座駕,以及在格拉茨看到的關于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的藝術作品,都讓他深受觸動,進一步堅定了他聚焦巴爾干半島、深入挖掘這片土地故事的想法。
隨后,劉子超分享了在旅行過程中讓他印象深刻的幾個故事。在莫斯塔爾,他遇到了克羅地亞族銀行職員達米爾,這個城市因戰爭而分裂,但達米爾仍懷揣希望;在吉爾吉斯斯坦,青年作家阿拜向劉子超展示了他發表在美國期刊上的小說《移民的命運》,這位有夢想的青年渴望通過文學走向世界;在北馬其頓,紀錄片導演“南瓜”的作品雖然受到歡迎,他卻難以靠寫作為生,這反映出當地文學創作的困境;而在中亞的咸海邊,劉子超遇到在此堅守了七年的中國工人,這位同胞以開采鹵蟲籽為生,展現了中國人在異國他鄉的堅韌與孤獨。這些故事交織在一起,讓劉子超深刻感受到世界各地人們在困境中掙扎與堅守的力量。
“旅行寫作的價值在于通過文字構建出一個比現實世界更加深邃和穩固的世界。”劉子超希望通過自己的文字,記錄下那些被歷史洪流淹沒的故事,讓人們能夠感受到世界的多樣性與復雜性。
在講座中,向陽也多次強調了文字的力量和旅行文學的獨特價值。他認為,盡管當今世界圖像和視頻等視覺媒介盛行,但文字才是最長久、最能觸動靈魂的表達方式。他提到,文字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喚起讀者內心深處的共鳴,這是其他媒介難以替代的。
在向陽看來,旅行文學不僅僅是簡單的游記,它能夠通過文字的力量,帶領讀者深入體驗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喚起人們對世界的深刻思考。(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