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件文物被評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一,因為太過珍貴,故宮為它單獨建了一個展館。相傳這件寶貝在亂世時就會銷聲匿跡,到了太平盛世又會被意外發現。它傳承過程中命途多舛,甚至被“不識貨”的人當成磨刀石。說到這里,您是不是已經猜到它是誰了?這件文物便是陳倉石鼓。
陳倉石鼓是秦國的一件文物,被譽為大秦帝國的“東方紅”,又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古物”。石鼓上有篆書雕刻,記述了秦始皇統一前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它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詩文、篆書之祖。
陳倉石鼓完成后便神秘消失,一直以來“神龍見首不見尾”,直到唐貞觀元年(627年),一位牧羊人在陜西鳳翔陳倉山北阪,意外發現了一塊有10面的怪異大石,形狀似鼓,刻有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附近村民開始對它焚香跪拜,驚為天賜神物。
“安史之亂”時,唐肅宗于雍城得知此石的傳聞,便命人將它運下山,安放在城南,卻不想剛放數月,叛軍便兵臨城下,只能將它草草埋于荒野。此后的千余年里,它先后又被歷代帝王將相尋找、保護,又在各種戰亂時神秘消失。直到1931年,為避日寇,石鼓隨著故宮的國寶南遷,存放在重慶,不斷遷徙,在南京短暫停留后又被艱難地運送至重慶,1949年后入藏故宮,保存至今。
這件石鼓因文字而貴重,它的書法價值遠高于歷史價值,張懷瓘在《書斷》中稱贊:“開闔古文,暢其戚銳,但折直勁迅,有如鐵針而端委旁逸又婉潤焉?!笨涤袨辄c評:“如金鈿委地,芝草團云不煩整裁自有奇采?!庇菔滥?、褚遂良、歐陽詢等都親自臨摹做拓,杜甫、蘇軾、韓愈等都為石鼓作詩。
《陳倉石鼓》十面文字刻有十首四言詩,記錄秦國歷史事件,《馬薦》歌頌秦朝開國君主秦非子牧馬建秦;《汧殹》歌頌秦襄公封侯始國;《霝雨》歌頌秦文公伐戎遷汧建都;《虞人》歌頌秦穆公稱霸西戎;《作原》歌頌秦孝公變法;《鑾車》歌頌秦孝公“天子致伯”;《田車》歌頌秦惠文王東擴要道;《而師》內容不詳;《吾車》歌頌秦昭襄王定蜀;《吾水》歌頌始皇帝統一天下。
《陳倉石鼓》筆畫圓勁渾厚,行筆平穩勻速,形成“玉箸篆”般的均勻質感,轉折處多圓轉自然,盡顯古樸雍容。結構趨向整齊規范,左右結構字講究對稱均衡,上下結構字則注重比例協調。石鼓文在整體規整中又不乏生動變化,為后來小篆的標準化奠定了基礎,堪稱中國文字由象形向符號化演進的關鍵實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