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7月5日,《申報》第五版圖畫特刊里刊登了一張特殊的照片,標題為《湖北浠水之龍舟競渡》,在拍攝者褚哲文用鏡頭下,浠水河正將楚地兩千多年的精神圖譜,折疊進一個民族危殆時刻的褶皺里。
1934年7月5日,《申報》第五版
結合浠水人的風俗習慣,可以斷定這張照片拍攝日期應該是當年的端午節。底下有一行文字介紹:湖北浠水之龍舟競渡,舟前后分裝龍頭龍尾,二十余人劃槳,口唱田歌,觀者云集,為農民最感興趣之娛樂。
《申報》刊登的浠水人龍舟競渡的照片
就在鄉民們劃著龍舟刺破水面時,日本正在擴大對華侵略,國民黨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的戰旗獵獵作響。這看似割裂的時空切片,在歷史長卷中實則共用著相同的宣紙:龍舟劈開的浪紋與紅星照耀的征途,都在用不同的筆觸勾勒著屈原筆下那中華民族"深固難徙"的文明基因。
中共中央關于開辟浙皖閩贛蘇區給七軍團的政治訓令
而在龍舟的上空,艾草香混著火藥味也在1934年的空氣里凝結,并釀成一種苦澀的文化隱喻——當日本軍艦在向中華的版圖靠近時,浠水的老百姓仍執著地將糯米粑和粽子擺在了祭臺上,這種看似“不合時宜”的民俗堅持,恰似暗夜里的薪火,彰顯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韌性。
據了解,浠水人自古以來就非常重視端午節。古時候在每逢端午節一般都會有八艘龍舟競渡,烏龍盤踞關帝廟,金龍游走三官殿,玉龍守著張王廟的朱漆門檻,白龍潛伏西門,還有青龍和黃龍騰躍在云路口和南岳廟。這些被香火浸潤的圖騰,平日與船槳、鑼鼓等靜默于廟堂深處,每逢端午,浠水當地全民出動,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將龍舟請出,鳴鑼擊鼓,吆喝呼號,所到之處,居民擺香案、放鞭炮迎接……
如此隆重的儀式,既是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也將祈愿豐收的原始信仰與盼望保境安民的現實期盼融為一體 ,還激勵了一代又一代浠水人同舟共濟、奮勇爭先。
這張定格于1934年的黑白影像,如今看起來雖然有些模糊,但我們依然能清晰地看出當時的熱鬧程度,一條龍舟正劈開水面,尾部拖出長長的浪花,岸邊人潮攢動,斗笠連綴成起伏的麥浪,有人伸長了脖頸,有人攥緊了拳頭,有人把嬰孩高舉過頂……當所有聲浪被歲月濾去,斑駁的影像仍涌動著灼人的生命力。
就在這一年,鄂豫皖蘇區紅軍領導人高敬亭率隊伍在浠水群眾積極配合下以三角山為駐地開展革命活動,浠水籍烈士張仕英參加紅軍,浠水籍英雄徐楚光受黨的指示設法削弱國民黨軍對蘇區的攻勢……
幾個月后,方志敏率抗日先遣隊血戰懷玉山不幸被捕,他在獄中寫下了散文《可愛的中國》,其中有一段話,很多讀過的人都印象深刻:誰能斷言,中國沒有一個光明的前途呢?不,決不會的,我們相信,中國一定有個可贊美的光明前途。
端午節快到了,提前祝愿:端午安康,國泰民安,世界和平。
碼字不易,看完幫忙點個“在看”唄,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