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1日下午4點,主題為“智能AI短劇創編策略 ”的講座在傳播學院212報告廳舉行。傳播學院邀請上海電影集團、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校友葉田導演來與同學分享智能AI短劇創編過程中的經驗以及對于未來AI發展的行業展望。
葉田導演從攝影工具的迭代講起,從膠片時代笨重的攝影機到數碼時代輕便的拍攝設備,每一次的迭代都在重塑影視行業的創作生態。而如今,AI 的橫空出世,正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葉田導演直言:“在當下,關心 AI 就是關心自己的飯碗。”講座中,葉田導演以自己的創作為切入點,展示了《虎女 Goo》先導概念片及多部 AI 制作的短劇。這些作品的出現,讓我們清晰看到 AI 的強大潛力。曾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支撐的中下層廣告制作,正被 AI 逐漸取代。隨著大數據模型的不斷進化,AI 短片的制作水平突飛猛進,其呈現效果已無限趨近于國產短片。尤其在玄幻短劇領域,AI 更是展現出驚人的成本優勢,僅需傳統制作千分之一的成本,就能打造出令人驚艷的視覺效果。更值得關注的是,AIGC 的發展勢頭迅猛,正從短視頻、短劇領域,逐步向中長劇乃至電影板塊蔓延。
葉田導演提及AI 短劇制作流程與動畫制作相似,以關鍵幀畫面構建視覺框架,確保風格統一后,經剪輯軟件形成完整敘事。在此過程中,不同 AI 生圖軟件適配多元題材創作需求。Midjourney 生成畫面擬真度高,但存在人物形象與景別難以鎖定的問題;國產工具豆包則在人物建模穩定性與景別控制上表現優異,為短劇制作提供有力支持;可靈更適用于動畫生成,適配多種題材創作。在實際應用中,這些工具優勢顯著。葉田導演用自己的即時想法創作了《黑童話黑貓偵探》,它基于經典故事《黑貓警長》,借助 AI 生成寫實 3D 動畫畫面,帶來全新視覺體驗。同時,AI 創作具備自我迭代特性,當下受限的創意,有望隨算法與模型升級得以實現,展現技術與創意協同發展的潛力。
在交流互動環節,面對同學關于 AI 劇本生成的疑問,葉田導演明確表示:“AI 只能作為劇本創作的輔助,無法實現取代。” 即便劇本存在結構化格式,大數據模型也難以洞悉個體審美偏好,編劇的核心地位依然無可替代。談及 AI 如何把控演員表演,葉田導演指出,當前智能體生成仍需依賴導演主觀判斷,相關技術尚未完全成熟。不過,從長遠來看,技術難題存在被攻克的可能,且人工智能在演員情緒表達的反饋上,已展現出積極作用。
圖文|陳雨彤
編輯|汪欣穎
審核|杜彬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