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報道,自5月21日朝鮮驅逐艦下水發生重大事故后,5月25日,事故調查組向朝鮮勞動中央軍事委員會匯報當天工作情況。
圖片
事故現場,在專家團隊技術指導下,為完全恢復驅逐艦平衡性而開展的修復工作正在按計劃日程積極進行。
司法機關根據事故調查組查證資料,傳喚并拘留對“重大事故”負有重大責任的朝鮮勞動黨中央軍需工業副部長李亨先。
目前,朝鮮對事故艦調查和修復同時進行,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要求在6月份朝鮮勞動黨中央全會召開之前,修復艦艇。也就是說,現在處理事故艦已經是政治任務,沒有隱瞞空間,沒有商量余地,唯有不惜一切代價完成。
事故艦調查進展如何?
朝鮮此次安全事故令人大跌眼鏡,不僅是金正恩目睹全程,還受到全世界廣泛關注。朝鮮迅速成立調查組,對事故進行全面調查。調查組已多次向朝鮮勞動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匯報工作情況,顯示朝鮮官方對此次事故處理決心以及對調查進展實時掌握。
圖片
目前,朝鮮勞動黨中央軍需工業部副部長李亨先被認定負有“重大責任”,已被傳喚并拘留。此外,清津造船廠廠長洪吉浩也第一時間被傳喚到司法機關。清津造船廠總工程師姜正哲、船體總裝車間主任韓京學和行政副廠長金勇鶴,也于5月24日被司法機關拘留 。朝方報道強調“已有多人被傳喚及拘留”,暗示責任追究范圍可能更廣。
類似事故調查,朝鮮也不是沒有先例。2023年,同樣是5月份,同樣是朝鮮黨代會召開在即,朝鮮偵察衛星“萬里鏡-1”發射失敗,金正恩嚴厲批評,稱衛星發射失敗為“最嚴重錯誤”,免去工程負責人、時任國防科學院院長張昌河與時任副部長金正植黨內職務。
即使如此,1年后,2024年5月,“萬里鏡1-1”依舊發射失敗,金正恩第二天還是按時出席朝鮮國防科學院建院60周年慶典,講話中也只是將衛星形容為“先占高地”“關鍵設備”,并沒有處罰張昌河等國防科學工作者。直到2024年底,“萬里鏡”才發射成功,張昌河繼而轉攻朝鮮重要新型“殺手锏”——導彈、無人機研發,并未受到負面影響。
所以,外界普遍猜想此次事故責任人將遭到重罰,倒也未必。畢竟,建造5000噸級驅逐艦,對朝鮮來說是趕鴨子上架。俄羅斯自蘇聯解體后,自行建造最大噸位艦艇也不過是5400噸的22350型護衛艦。朝鮮國力單薄,又想一口吃成胖子,出事故在所難免。
圖片
事故艦修復進展如何?
從最新衛星圖上看,事故艦船體并無太大變化,可能仍停留在搶修第一階段,即“抽出浸水隔室海水,從船臺脫離船艏部分”。
只是,朝鮮沒有大型起重設備,沒辦法將船只從水中整體吊起送回船臺,只能將其推到海里,再靠浮筏等設備將其挪正。然而,靠浮筏一點點挪動,不知道得挪到什么時候,扶正船體姿態可能就得花去大半時間。
更別說船體扶正后,還有艦體結構和內部設施的檢查修復。要知道,“崔賢”號下水后3天,就直接開始導彈試射,直接跳過舾裝環節。這說明其二號艦很可能也是如此,內部已經裝備相控陣雷達等電子設備和導彈等武器,這些精密設備一旦禁售,重新校準事小,泡水報廢都有可能。
即使這一艘船朝鮮沒有提前舾裝,但艦上動力裝置和電氣設備也會受事故影響,可能不僅是發生位移,還被海水浸泡,就算沒損壞,也需要仔細檢查,甚至要拆下來逐個排查零件。艦上電路、氣路、油路大概率也有進水部分,若不全面排查,未來都是重大隱患。
圖片
所以,下個月會議召開前“無條件”完成修復工作,基本不太現實。搶修小組能做的只有在外觀上看起來像是修復了,但能在短時間做到這些,恐怕都不太容易。
如何總結此次事故教訓?
朝鮮驅逐艦下水事故,不僅僅是一次工程失誤,更是對朝鮮軍事工業體系一次嚴峻考驗和警示。
此次事故再次證明,軍事現代化絕非一蹴而就,更不能脫離科學規律和嚴謹管理。無論是先進武器研發,還是大型裝備建造,都離不開扎實基礎工業、頂尖科學技術、高效項目管理以及專業人才隊伍。任何對科學輕視、對經驗盲從,都可能付出沉重代價。
此次事故或許能促使朝鮮對自身軍事工業體系進行更深層次反思和調整,但核心戰略目標和發展模式短期內難以改變。
圖片
對于外界而言,這起事件提供窺探朝鮮軍事工業真實能力和挑戰難得窗口,也提醒外界,在評估其軍事實力,既要關注戰略性武器進展,也要審視其常規力量建設基礎和可持續性。這聲“警鐘”不僅為朝鮮而鳴,也為所有關注地區安全觀察者提供新的思考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