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飛往特拉維夫的航班,都將成為我們的合法目標。”2025年5月26日,胡塞武裝軍事發言人葉海亞·薩雷亞的聲明,標志著非國家武裝首次對主權國家設立“禁飛區”。這種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效力的宣言,配合同日發射的兩枚高超音速導彈(一枚命中機場,一枚被攔截),構成了典型的“混合戰爭”模板——將軍事打擊、輿論操控和經濟威懾熔于一爐。
分析胡塞武裝的戰術手冊,可見三條清晰脈絡:其一,飽和攻擊消耗防空資源。通過將導彈發射頻率從每周1-2枚提升至每日多枚,胡塞迫使以色列每攔截一枚“巴勒斯坦-2”導彈就耗費500萬美元的“箭-3”攔截彈。其二,認知戰瓦解對手信心。5月25日港口損失發布會上,胡塞刻意安排聯合國代表站在損毀的兒童疫苗冷藏庫前拍照,將美以空襲與人道災難強行綁定。其三,航道封鎖放大經濟杠桿。馬士基航運的財報顯示,繞行好望角使亞歐航線運輸時間延長40%,推高歐洲超市商品價格約8%。
這種策略正在改變地區政治生態。約旦、埃及等鄰國雖未公開支持胡塞,但已逐步減少與以色列的外交互動。更值得關注的是技術外溢效應——胡塞用民用無人機改裝的反輻射裝置,曾成功干擾沙特F-15的雷達系統。美國海軍學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指出:“非國家行為體正在用淘寶級設備,實現國家級戰略威懾。”
然而,胡塞武裝的“混合戰爭”天花板同樣明顯。其宣稱的“禁飛區”缺乏雷達監控和戰機巡邏,實際效力存疑;伊朗提供的導彈部件受國際制裁影響,庫存僅能維持三個月高強度消耗。當以色列啟動“鐵穹2.0”升級計劃,并聯合希臘、塞浦路斯建立地中海防空聯盟時,胡塞的戰術優勢窗口期可能正在關閉。這場博弈的終局,或許不取決于導彈數量,而在于誰能先打破對方的“認知包圍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