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秦始皇沒把六國捏成一個整塊,中國歷史估計得走上歐洲那種諸侯割據的路子,中原大地可能永遠擺不脫“戰國Plus”的循環模式。
燕國守著遼東玩漁獵經濟,齊國靠著大海搞鹽鐵貿易,楚國在長江流域自成一套楚文化圈,各國文字比現在方言差異還大,邯鄲人看楚簡得像現代人讀甲骨文。
度量衡五花八門,臨淄商人去大梁做生意得隨身帶三套砝碼,魏國的“斗”到了秦國連半升都裝不滿。
匈奴南下劫掠時,趙國修他的趙長城,燕國搞燕長城,結果邊境線像打滿補丁的破衣裳,游牧民族隨便找個缺口就能長驅直入。
儒家可能在魯國當公務員考試教材,法家留在秦國當治國寶典,墨家盤踞宋國搞黑科技,連諸子百家吵架都得配七國翻譯官。
最要命的是,沒有馳道直通嶺南,百越人永遠被當作蠻夷,四川盆地和關中平原可能發展成兩個不同的文明圈,說不定三星堆文化能茍到鐵器時代,跟中原青銅器分庭抗禮。
哪天要是冒出個中國版“拿破侖”,估計得先學七國外語才能搞統一戰爭,歷史老師上課得掛八張不同顏色的地圖輪流講。
所以這樣回頭來看,秦始皇統一六國,似乎是天命所歸,歷史的發展注定的事情。
當然,要知道嬴政的想法有沒有錯?就必須看他在統一六國之后,做了哪些事情?
而這些事情,是不是對往后的中國歷史發展有好處?
其中一個決定,就是全面推行郡縣制。
為什么秦始皇要大力推行郡縣制?這對大秦的政權到底有什么好處?
分封制埋下的雷
公元前221年的咸陽宮,秦始皇盯著案頭堆成山的竹簡直嘬牙花子。剛打完六國統一天下,可這攤子怎么收拾?他爺爺的爺爺那輩兒,周天子搞分封制倒是省事兒,把親戚功臣往各地一撒,自個兒在洛陽喝喝茶、看看歌舞多美。
結果呢?春秋戰國五百多年打得頭破血流,親兄弟都能殺紅眼。
李斯這老伙計說得在理:“周朝分封的諸侯,開頭親得像穿一條褲子,過了幾代連對方叫啥都記不住,掄起刀來比殺父仇人還狠?!边@話可不是瞎掰,《史記》里白紙黑字寫著呢,周天子到后來連自家祖墳都快守不住了。
秦始皇摸著剛繳來的六國玉璽直嘀咕:“老子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可不能重蹈覆轍!”
朝廷上的口水仗
朝堂上吵得跟菜市場似的。以丞相王綰為首的老臣們扯著嗓子喊:“燕、齊、楚這些地界兒離咸陽十萬八千里,不派自家兒子去鎮著,遲早要造反!”這幫人還拿周朝八百年國祚說事兒,好像分封制是啥靈丹妙藥。
李斯“啪”地把竹簡摔地上,唾沫星子噴出三尺遠:“當年晉國六卿、齊國田氏怎么篡的位?不都是分封制養出來的白眼狼!”他掏出的數據更扎心:周朝最后兩百年,諸侯國互相砍殺死了上百萬人。
秦始皇聽得后脖頸發涼,這要是不改制度,保不齊哪天自家龍椅也得被人掀了。
郡縣制落地生根
說干就干,秦始皇大筆一揮把天下劃成三十六郡。這事兒聽著威風,實際操作起來要了老命,光是給各地派官員就愁禿了頭。您猜怎么著?2002年湖南挖出來的里耶秦簡可算揭了老底,原來實際設了五十多個郡,連“洞庭郡”這種史書里查無此郡的都冒出來了。
每個郡都搞三權分立:郡守管行政,郡尉抓軍事,郡監當紀檢??h里頭更絕,萬戶以上叫縣令,以下叫縣長,連鄉下都設三老管教化。這套垂直管理體系,比現在的快遞物流還嚴絲合縫。最狠的是官員不能世襲,今天還在咸陽吃香喝辣,明天犯錯就可能發配去修長城。
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推行郡縣制可不是蓋幾個衙門就完事了。秦始皇咬著后槽牙砸錢修馳道,從咸陽輻射出去的國道能通到越南邊境。
為啥這么拼?要隨時調兵鎮壓叛亂、要派欽差巡視地方、要讓郡守每年回京匯報工作,沒高速公路哪行啊。
度量衡統一更是神來之筆。
以前楚國一斤、秦國一斤能差出二兩鹽,現在全國糧倉的賬簿終于能看懂了。這些配套工程燒錢燒得國庫見底,但秦始皇心里明鏡似的,舍不得孩子套不著狼,總比打仗省錢。
漢唐宋明清都在抄作業
別看秦朝十五年就完犢子,郡縣制倒是活成了老壽星。劉邦建漢朝時嘴上罵秦始皇,身體卻很誠實,郡國并行制說白了就是郡縣制打補丁。到了漢武帝時期,推恩令直接把諸侯王切成土豆片,這招還是從秦始皇那兒學的。
唐宋明清換湯不換藥,把郡改叫州、道、路、省,骨子里還是那套中央垂直管理。
柳宗元在《封建論》里說得透徹:“秦亡是政策太殘暴,跟郡縣制沒關系?!边@話過了千年還有人點贊。就連現在咱們的省市縣三級劃分,扒開來看還是郡縣制的親孫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