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6日電 被譽為“民樂翹楚”的香港中樂團受邀于6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及天津舉行三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5音樂會”巡演。樂團邀請多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合作,巡演三場演出從文化源流、東西對話到歷史回望,構成完整的敘事結構,是一次通過音樂交流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思考。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表示,香港中樂團始終以文化使者的身份,積極推動中樂創作,培養本地音樂人才,并在樂器研發、演奏形式與國際交流方面不斷創新。
香港中樂團受邀于6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及天津舉行三場“閻惠昌與香港中樂團2025音樂會”巡演。活動主辦方供圖
2008年,樂團作為首個中樂團及香港藝術團體,獲國家大劇院邀請參加其開幕演出季的演出;2009年,樂團旋即再次受邀在“中國民族音樂巡禮百場系列音樂會”演出;2011年,樂團亦參演于國家大劇院舉行的“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光明行》大型民族音樂巡演”。
“此次再度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樂團有幸邀請多位享譽國際的藝術家合作,為觀眾帶來全新詮釋與藝術想象。”閻惠昌5月26日在北京舉辦的一場活動上表示,將于北京藝術中心的《笙與管風琴的對話》(6月13日)、北京國家大劇院音樂廳的《周·秦·漢·唐》(6月15日)及于天津音樂廳舉行的《名家名曲會津門》(6月18日)這三場演出,從文化源流、東西對話到歷史回望,構成完整的敘事結構,是一次通過音樂交流對中國音樂文化的思考。此次行程樂團除與天津音樂學院交流外,還將與中國音樂學院交流并簽署合作協議,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據介紹,樂團邀請了多位享譽國際的音樂家參與本次巡演,包括著名管風琴家沈媛、被譽為“中西合璧的夜鶯”女高音吳碧霞、多次榮獲格萊美獎的笙演奏家吳彤、香港著名大提琴家李垂誼,以及來自天津音樂學院的男高音王宏偉與二胡演奏家陳軍。樂團的笙首席陳奕濰、嗩吶首席馬瑋謙、笙助理首席魏慎甫與管子演奏家秦吉濤亦將參與演出。
香港中樂團受邀于6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及天津舉行三場巡演。圖為5月26日,笙演奏家吳彤、作曲家趙麟、香港中樂團藝術總監兼終身指揮閻惠昌、管風琴家沈媛在北京暢談創作創新。活動主辦方供圖
巡演首站為6月13日在北京藝術中心的《笙與管風琴的對話》。中國古代的笙類樂器曾通過絲綢之路傳入歐洲,對西方簧鳴樂器,尤其是管風琴的誕生與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北京藝術中心配備全亞洲首座帶有移動演奏臺的法式浪漫派管風琴,樂團特別策劃以中西簧鳴樂器對話為主題的音樂會,結合場地特色與歷史淵源,為巡演揭開序幕,展現東西樂器的文化聯結。
第二場《周·秦·漢·唐》將于6月15日在國家大劇院奏響。音樂會以中國歷史上四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為主題,回溯中華文化的發展脈絡。其中,壓軸為著名作曲家趙麟以唐代背景創作的《度》,靈感來自玄奘西行的精神旅程。作品原為大提琴與笙而作,此次由香港中樂團委約改編為中樂版本,并特別邀請吳彤與李垂誼擔綱演出,為世界首演。
天津場《名家名曲會津門》由香港中樂團與天津音樂學院合辦,于6月18日在天津音樂廳奏響,展現兩地樂團與音樂學院的深度交流。天津音樂學院院長、著名歌唱家王宏偉與民樂系主任、著名二胡演奏家陳軍參與演出,象征兩地音樂人才的傳承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中樂團研發的“環保胡琴系列”以可降解的 PET聚酯纖維取代傳統蟒蛇皮,兼具音色穩定性與環保效益。該系列融合藝術、科技與可持續發展理念,自2009年起已在多個國際音樂節及著名音樂廳亮相,演出超過1700場,是全球首個全面采用自主研發環保樂器的中樂團。(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