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2年的一天,一位30歲的意大利人來到中國澳門,受命在中國傳教并傳播西方文化。這位傳教士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利瑪竇(Matteo Ricci)。
在中國南方定居期間,利瑪竇受到當地民眾和官員的熱烈歡迎。當時的兩廣總督批準他在肇慶定居并進行傳教和文化傳播工作。
期間利瑪竇主持建造了中國內地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開始繪制中國歷史上第一幅世界地圖《坤輿萬國全圖》。同時專心研究中國古典書籍如《四書五經》,迅速融入了當地社會。
明朝《坤輿萬國全圖》
1592年,利瑪竇翻譯《天主實義》,系統闡述天主教教義,融合儒家“天”、“帝”概念,提出“合儒易佛”的傳教策略。
1601年,利瑪竇攜自鳴鐘、地圖、天球儀等禮物進京,受到萬歷皇帝的接見。向他展示了西方當時最先進的科技,并力主推動“西學東漸”。
1607年,利瑪竇與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合作翻譯《幾何原本》,成為國人第一次系統接觸西方科學的里程碑事件。
與此同時,《利瑪竇中國札記》成為歐洲了解中國的第一手資料,讓歐洲人進一步了解到東方神奇與繁榮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利瑪竇是最早將儒家經典譯為拉丁文的傳教士。而這些儒家經典深刻影響了后來意大利乃至歐洲的啟蒙運動。
伏爾泰是儒家思想最著名的推崇者之一。他在《哲學辭典》中多次引用《論語》,稱贊孔子“以道德代替宗教”,認為儒家倫理是“理性主義的典范”。
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伏爾泰
儒家“敬鬼神而遠之”的實用主義傾向,為后世啟蒙思想家批判歐洲宗教束縛提供了理論支持。而中國的科舉制度也影響了當時歐洲貴族的世襲制,歐洲各國受此啟發開始逐步建立起公務員考試制度。
利瑪竇在中國短短28年的時間,雖然其著作不乏對中國社會封閉與落后的批判。但也極大的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讓中國學習到了西方最先進的科技知識,同時也讓西方學習了中國先進的思想與制度。
歷史上類似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西方的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胡服騎射,等等。
無數歷史事件證明了,當一個社會能夠接納多元思想、鼓勵創新、尊重個體時,往往能催生出引領時代的藝術、科學和哲學成就。
而最近一個例子就是美國。
美國政府通過一系列對移民的包容和對創新的鼓勵政策,吸引了包括愛因斯坦、馮·諾依曼、特斯拉、馬斯克等人在內的,一大批優秀外籍移民。才造就了今天美國社會和科技的高度繁榮。
普林斯頓研究院的愛因斯坦與馮·諾依曼
而今天的美國政府,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肆意破壞美國社會的多樣、自由、開放、包容和平等。
特朗普為了贏得與哈佛大學的斗爭,迫使這所美國最著名、最優秀的學府交出“反猶學生名單”,甚至不惜以所有留學生簽證的合法性為代價,這無異于“殺雞取卵”的愚蠢之舉。
也許司法手段能夠暫時阻止政府對留學生簽證的扣發。但是長期來看,未來美國政府與哈佛等高校之間必然長期處于不穩定的對峙狀態之中,留學生手上的簽證隨時有可能再次淪為政治斗爭的工具。這種不穩定性有可能成為大量優秀人才轉而選擇其他高校的重要考量之一。
美國損失的,可不僅僅是數千留學生承擔的上億美元的學費,更重要的損失是政府和學校的聲譽,乃至于美國數十年來建立起來的民主、自由的高大形象。
當越來越多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不再將進入美國學府學習作為最高奮斗目標的時候,當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不再以進入美國工作或創業作為職業生涯目標的時候,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競爭力之一就會消失殆盡。
當利瑪竇離世四百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他的雕塑前,看到“利徐談道”的場景被永久定格。恍惚之間仿佛聽見徐光啟的聲音:“西學東漸,非為異端,乃為補我之不足?!?/p>
肇慶市博物館內的利瑪竇雕像
四百年前的封建官僚都明白放低身段學習他國文化和科技的重要性——即便利瑪竇對我們有諸多輕視。到了四百年后的今天,竟然還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把最優秀的人才趕出國,實在是讓人瞠目結舌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