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種植對東魁楊梅生長與結果的影響
基金項目: 黃巖農業 “揭榜掛帥” 項目 (JBGS2022?HYNY01)
汪洋等
楊梅 Myrica rubra 為楊梅科 (Myricaceae) 楊梅屬 (Myrica Lour. ) 的常綠小喬木, 原產于我國溫帶、 亞熱帶濕潤氣候的山區 , 是南方山區重要的經濟林樹種 。 目前, 全國已有 17 個省(區、 市) 種植楊梅, 栽培面積 33. 3 hm 2 , 浙江、福建、 廣東和江蘇是我國傳統產區, 其中以浙江的栽培面積最大、 品種最多、 品質最優、 產量也最高, 總面積達 9. 1 hm 2 , 東魁楊梅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全國的 35%、 40% 。 黃巖東魁楊梅是浙江省黃巖區 “土特產”, 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 黃巖區是浙江楊梅的重要產地之一, 更是東魁楊梅的始祖地, 是中國優質楊梅之鄉。 2018 年 2 月 12日, 農業農村部正式批準對黃巖東魁楊梅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 加大對黃巖東魁楊梅的發展力度。 東魁為我國 “四大” 楊梅良種之首 , 屬遲熟品種, 果實大、 品質優、 效益好, 深受種植者和消費者喜愛。 黃巖高山地區的東魁楊梅, 比平地晚熟 10~15 d, 產量相對不穩定, 因此, 要加強高山楊梅的栽培管理技術。
黃金道等 認為, 楊梅建園坡度要求一般小于 25°, 對坡向沒有很大要求。 左登良等 認為,楊梅建園應選擇交通方便、 土壤微酸性、 光照充足、 坡度小于 30°的丘陵緩坡地, 不宜選擇山洼地。 羅云 認為, 楊梅園地應選擇水源條件良好、5~30°的北向緩坡, 海拔高度以 700 m 為宜。 本文在海拔 650 m 的高山上選擇了 15°、 28°、 43°斜坡地, 于 2017 年春種植東魁楊梅, 研究斜坡地種植對高山楊梅生長和結果的影響。 通過 2022—2023年對不同斜坡地種植的楊梅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樹冠冠徑、 主干分枝處高度、 主枝數量、 抽梢次數, 以及初次掛果時間、 單果重、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株產量等進行分析, 以期探析斜坡種植對高山楊梅生長與結果的影響。
1 材料與方法
1. 1 供試地概況
本試驗地設在溫州市樂清市智仁鄉太湖村的高山楊梅基地, 總面積 2 hm 2 。 太湖山尖海拔 739.4 m,系溫嶺、 黃巖、 樂清的界山。 試驗地處于太湖山脈之肩, 旸谷岙最高山上, 海拔 650 m, 東通太湖山。 境內屬中亞熱帶海洋型季風氣候, 全年四季分明, 降水量充沛, 溫和濕潤, 無霜期長, 晝夜溫差較大。 全年平均氣溫 15. 1 ℃、 光照時數 1 729. 7 h、無霜期 248 d、 降雨量 1 556. 3 mm。 土壤疏松、 肥力中等, 土層深厚, pH 值 5. 1。 天然植被主要有毛竹、 松樹、 杉木等。
1. 2 試驗方法
楊梅株距 3. 2 m、 行距 5 m。 以 2017 年春種植的東魁楊梅為試驗材料, 選擇北坡的 15°、 28°、43°共 3 種斜坡地, 以種植行為小區, 每行連續選擇 5 株, 小區間隔 1 株, 重復 3 次, 累計調查 45株。 分別于 2022 年 11 月 2 日、 2023 年 11 月 9 日調查并記錄不同斜坡地種植的 6 年生和 7 年生楊梅樹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 樹冠冠徑、 主干分枝處高度、 主枝數量以及春梢、 夏梢、 秋梢的抽生次數。于 2023 年 6 月 18—25 日調查成熟期、 株產量, 按照樹冠種植行向左、 中、 右共 3 個方位分別采果實1 粒, 每個處理累計采果 45 粒, 帶回實驗室采用電子天平測定單果重、 果核重, 采用電子游標卡尺測定果實縱徑、 橫徑。 參考 GB 12295—1990 標準測定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參考 GBT 12456—2008 標準測定果實總糖、 總酸含量, 并計算糖酸比。利用 Excel 2013 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 1 斜坡種植對 6 年生東魁楊梅生長勢的影響
從表 1 可知, 斜坡地種植的 6 年生東魁楊梅樹體生長勢均強健, 主干粗度 6. 02~6. 95 cm, 樹體高度 1. 22~1. 97 m, 主干分枝處高度 0. 38~0. 42 m,主枝數 3 個, 當年共抽生春梢、 夏梢、 秋梢 3 次,樹冠冠徑 (1. 35~1. 62) m× (0. 80~0. 95) m。 種植坡度 43°的楊梅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 樹冠冠徑分別為 6. 02 cm、 1. 22 m、 1. 35 m×0. 80 m, 相比于 15°、28°斜坡種植的楊梅樹差異達顯著水平。 不同種植坡度間的主干分枝處高度、 主枝數量、 抽梢次數差異不顯著。 其中, 以種植坡度為 15°時生長勢最佳。
表 1 斜坡種植對 6 年生楊梅樹生長的影響
注: 同列不同小寫字母表示差異顯著 (P<0. 05), 表 2~4 同。
2. 2 斜坡種植對 7 年生東魁楊梅生長勢的影響
從表 2 可知, 經過 7 年斜坡地種植后, 東魁楊梅樹體生長勢強壯, 主干粗度 9. 21~9. 99 cm, 樹體高度 3. 01 ~ 3. 89 m, 主干分枝處高度 0. 42 ~0. 45 m, 主枝數 5~6 個, 當年共抽生春梢、 夏梢、秋梢 3 次, 樹冠冠徑 (2. 04 ~ 2. 51) m× (1. 60 ~1. 96) m。 種植坡度為 15°的楊梅樹主干粗度、 樹體高 度、 樹 冠 冠 徑 分 別 為 9. 99 cm、 3. 89 m、2. 51 m×1. 96 m, 相比于 28°、 43°坡度種植的楊梅樹差異達顯著水平。 種植坡度為 28°、 43°的楊梅樹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 樹冠冠徑差異不顯著。 不同種植坡度間的主干分枝處高度、 主枝數量、 抽梢次數差異不顯著。 與種植坡度 28°、 43°相比, 15°坡度種植的楊梅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分別增長了8. 12% ~ 8. 47%、 25. 08% ~ 29. 24%, 種植坡度為15°時生長勢強。
表 2 斜坡種植對 7 年生楊梅樹生長的影響
由表 1、 表 2 可知, 從 6 年生到 7 年生, 東魁楊梅斜坡種植在坡度為 15°時, 主干粗從 6. 95 cm增長 到 9. 99 cm, 樹 體 高 度 從 1. 97 m 增 長 到3. 89 m, 樹 冠 冠 徑 從 1. 59 m × 0. 95 m 增 長 到2. 51 m×1. 96 m, 主枝數量從 3 個增長到 6 個; 而43°斜坡種植楊梅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 樹冠冠徑、主枝數量分別增長了 3. 22 cm、 1. 79 m、 0. 69 m×0. 82 m、 2 個。 由此可見, 種植坡度為 15°時樹體高度、 冠徑生長較快, 而種植坡度為 43°時, 主干粗度相對增加較快。
2. 3 斜坡種植對 7 年生東魁楊梅果實品質與產量的影響
從表 3 可知, 在 15°、 28°、 43°斜坡地種植, 7年生東魁楊梅的成熟期分別為 6 月 22—25 日、 6月20—22 日、 6 月19—21 日, 其中,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成熟期最早、 產量最高 (9. 78 kg), 分別比 28°、 15° 斜 坡 地 種 植 的 楊 梅 增 產 50. 00%、87. 72%, 差異達顯著水平。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單果重達 22. 67 g, 分別比 28°、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增加了3. 75%、 19. 13%, 與28°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差異不顯著, 而與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差異顯著。 3 個不同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果核重 0. 85 ~1. 02 g, 無顯著差異。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果實的縱、 橫徑, 與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果實均有顯著差異,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果實間差異不顯著。 說明斜坡地種植有利于東魁楊梅成熟期提前, 株產量提高, 單果重增加, 其中以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結果最早、 果形最大、 產量最高。
表 3 斜坡種植對 7 年生楊梅果實成熟期、 產量與外觀品質的影響
由表 4 可知, 在 15°、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別為 11. 05%、 12. 32%、12. 50%, 以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最佳, 比15°分別提高 1. 27、 1. 45 百分點。 28°、 43°斜坡地種植楊梅總糖含量較高, 而總酸含量降低, 總糖含量比 15° 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分別提高 10. 60%、13. 39%, 總酸含量比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分別降低 8. 76%、 11. 68%。 28°、 43°斜坡地種植的糖酸比均在 12 以上, 內在品質優良。
表 4 斜坡種植對 7 年生東魁楊梅內在品質的影響
3 結論與討論
種植可推廣應用。
梁森苗等 認為, 東魁楊梅是我國楊梅長勢最旺盛的品種, 許多梅農常因栽培管理不當、 新技術不能及時應用等問題使得樹體高大、 商品果率低、 優質果率更低, 已成為浙江省楊梅品質栽培的關鍵技術瓶頸。 顏麗菊等 認為, 東魁楊梅最大的缺陷是生長勢特別強, 管理不當容易造成枝梢徒長, 坐果率低, 尤其是 6~12 年生的初投產期楊梅坐果率更低, 影響前期的效益。 徐勝強 認為,種植東魁楊梅時若管理不當, 初期生長旺盛梢果矛盾十分突出, 種植后進入結果期普遍較晚, 經濟效益差。 本試驗表明, 6 ~ 7 年生東魁楊梅斜坡地種植, 在坡度 15°時生長勢強。 與 28°、 43°坡度種植的楊梅相比, 15°坡度種植的 7 年生楊梅主干粗度、樹體高度分別增長了 5. 12% ~ 8. 47%、 25. 08% ~29. 24%。 從 6 年生到 7 年生楊梅的斜坡地種植來看, 東魁楊梅的主干粗度、 樹體高度、 樹冠冠徑、主枝數量在15°斜坡地分別增長了3. 04 cm、 1. 92 m、0. 92 m×1. 01 m、 3 個, 在 43°斜坡地分別增長了3. 22 cm、 1. 79 m、 0. 69 m×0. 82 m、 2 個。 15°斜坡地的樹體樹高、 冠徑增長較快, 而 43°斜坡地的樹體主干粗度增加快, 有利于養分積累, 促進當年花芽分化。 7 年生東魁楊梅 43°斜坡地種植的成熟期最早, 株產量最高, 單果重增加;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最佳, 比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分別提高 1. 27、 1. 45 百分點。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總糖含量提高, 比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分別提高 10. 60%、 13. 39%, 而總酸含量降低, 比 15°斜坡地種植的楊梅分別降低8. 76%、 11. 68%; 28°、 43°斜坡地種植的楊梅糖酸比均在 12 以上, 內在品質優良。 因此, 斜坡地種植有利于東魁楊梅成熟期提前、 株產量提高、 單果重增加、 糖度提高而酸度降低, 其中, 以 43°斜坡地種植的結果早、 果形大、 品質優, 在山地楊梅種植可推廣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