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學子】第3572期
12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當我踏上張維迎老師的故鄉
一位黃土地上的星空守望者
作者: 陳征宇
當我第一次踏入張維迎老師的家鄉——陜北吳堡辛莊的黃土,便聽見歲月在溝壑間低吟。這片被時光打磨得棱角分明的土地,以它特有的方式訴說著千年的故事。
極目四望,連綿的黃土山巒如同大地的褶皺,而辛莊恰似一顆被精心鑲嵌的明珠,錯落有致的建筑與天然地貌相映成趣,無聲地講述著歲月與文明的交融。
這片黃土地,每一道溝壑都是時光的刻痕,每一寸土壤都蘊含著質樸而堅韌的力量,承載著歷史的滄桑變遷。
與恩師張維迎重逢
于張維迎老師而言,辛莊不僅是地理坐標系上的一個點,更是他靈魂深處的精神原鄉,是他無論走得多遠都無法割舍的永恒眷戀。
這片被黃河褶皺溫柔收留的土地,每一粒沙土都鐫刻著農耕文明的年輪,每一道峁梁都蜿蜒著游子剪不斷的鄉愁。
張維迎老師的根系,便深植于這蒼茫天地間——他是從窯洞走出的赤子,更是帶著文明火種反哺故鄉的思想行者。
他的足跡雖然遍布世界,但心卻始終系在這片貧瘠而豐饒的黃土地上,用經濟學家的理性和詩人的感性,編織著一個關于故鄉重生的夢想。
辛莊課堂的誕生,
是一曲傳統與現代的完美和鳴。
張維迎老師助力發小霍棟征書記,
以筑夢填溝的實際行動,
為家鄉的發展添磚加瓦。
在黃怒波的啟發與資助下,張維迎創辦了辛莊課堂。
企業家 黃怒波
辛莊課堂的誕生
張維迎,中國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
他長期研究市場經濟、企業家精神和制度經濟學,是中國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理論推動者。
張維迎出生于陜西吳堡縣辛莊村。
1977年考入西北大學經濟系,后赴牛津大學深造,師從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詹姆斯·莫里斯。
其代表作包括《市場的邏輯》《企業家:經濟增長的國王》等。他強調市場自發秩序和企業家創新的重要性,認為中國經濟發展關鍵在于釋放企業家精神。
2019年,張維迎與中坤集團創始人黃怒波共同創辦"辛莊課堂",選址其家鄉陜北吳堡縣辛莊村。這個融合陜北文化與現代經濟學的教育平臺,以"腳踩黃土,仰望星空"為宗旨。
課堂建筑巧妙結合陜北窯洞與古希臘學院風格:
夯土墻與玻璃幕墻的碰撞;優化聲學效果的階梯教室;舉辦文化活動的露天劇場。
課程設置包括經濟學、鄉村振興實踐和文化傳承,并定期舉辦"鄉宴歌臺"活動,促進商業精英與當地村民交流。
辛莊課堂通過知識反哺、文化傳承和引入現代管理思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實踐基地。
張維迎用這個項目實現了"思想的返鄉",證明經濟學可以成為改變貧困地區的力量。
正如他所說:"黃土地不僅能種莊稼,還能種思想。"
走進辛莊課堂,我發現了一個新世界。
這座建筑群獨具匠心,既保留了陜北窯洞的古樸韻味,又融入了雅典文明的典雅氣質,在黃土大地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醒目而和諧,象征著中國傳統智慧與現代創新精神的完美結合。
這不僅是一座傳播知識的殿堂,更是"腳踩黃土,仰望星空"這一理念的生動實踐,承載著無數學子改變命運的夢想與希望。
當古老的夯土墻遇見現代的玻璃幕墻,當信天游的蒼涼尾音掠過階梯教室的聲學穹頂,你便能真切感知到一位經濟學家對故土最溫柔的重構——他要讓這片黃土地不僅生長五谷雜糧,更要孕育思想的麥穗,讓企業家精神像耐旱的沙柳一樣在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
這背后,飽含著張維迎老師對家鄉發展的深切期盼,他期望借助知識的力量,為這片黃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新活力。
在陜北這片偏遠貧瘠的山川中,這座極具現代感的辛莊課堂拔地而起,成為了一道令人矚目的文化風景線。
張維迎老師總是以主人翁的姿態,熱忱歡迎每一位到訪的來賓,用帶著濃重鄉音的普通話,詳細講述辛莊的前世今生。
他的字里行間,滿是對這片土地未來的美好憧憬,渴望通過知識的傳播,讓辛莊乃至更廣闊的黃土高原煥發出蓬勃的生機。
站在講臺上授課時,張維迎老師的目光堅定而熾熱,他以敏銳的學術視角,為學員們講授《當前國際局勢及中國經濟》,帶大家縱覽國際風云變幻,剖析復雜的經濟形勢。
身后屏幕上"企業家的兩個基本職能"等深刻理論,仿佛是他為學員們開啟智慧之門的金鑰匙,而這些思想的種子,終將在黃土地上開花結果。
但最動人心魄的,永遠是暮色降臨后的鄉宴歌臺。當老鄉的嗩吶突然撕開靜謐的夜幕,窯洞前的空場瞬間變成了歡樂的漩渦。
紅綢子在秧歌隊手中翻涌如跳動的火焰,老漢的腰鼓震得星辰簌簌落入酒杯。
集體隨老鄉們扭秧歌時,整個山川都回蕩著質樸的歡聲笑語。
舞臺上,演員們揮舞著絢麗的彩扇,一個個充滿鄉土氣息的節目接連上演,濃郁的民間文化氛圍令人陶醉其中。
張維迎老師坐在臺下,眼神中滿是對這片土地的深情與眷戀,看著臺上的表演,嘴角不時泛起欣慰的微笑,那是一個游子對家鄉文化最深沉的禮贊。
隨后,張維迎老師親自登臺獻唱的環節總是將氣氛推向高潮。當熟悉的旋律響起,他手持話筒,輕輕開口的剎那,整個世界仿佛都安靜了下來。
他的歌聲里,有對往昔歲月的深情回憶,有對家鄉剪不斷的眷戀。
尤其是他為紀念恩師創作的那首悲傷信天游:"第一次見面你輕輕摸我的頭……何老師,您慢慢走,再聽我一首信天游",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聲音微微顫抖,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從心底最深處流淌而出,飽含著無盡的情感。
唱著唱著,他的眼中閃爍著晶瑩的淚光,在舞臺燈光的映照下,顯得格外動人。
此時此刻,艾青的詩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在我們腦海中驟然浮現,這不正是張維迎老師此刻心境的真實寫照嗎?
他對這片黃土地的愛,對這片土地上養育的人的愛,早已融入血脈,化作歌聲中的每一次傾訴,化作觀看家鄉節目時那專注而深情的目光。
辛莊,這片他深愛的土地,不僅承載著他的過去和現在,更寄托著他所期待的未來。
他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對這片熱土最真摯、最深厚的情感。那閃爍的淚光,是對家鄉養育之恩的感激,是對這片土地無法割舍的眷戀,更是一位游子對故鄉永恒的守望。
腳踩黃土,仰望星空,縱觀世界,張維迎老師用畢生的行動書寫著對這片熱土的大愛,這份愛,早已深深鐫刻在辛莊的每一寸土地上,成為歲月長河中永不褪色的精神印記。
這方水土終將永遠銘記:曾有一位從窯洞里走出的赤子,用經濟學的理性丈量土地,用詩人的感性擁抱山河,讓黃土地的褶皺里,長出了通向星空的階梯。
在傳統與現代的交匯處,在鄉土與世界的連接點上,張維迎老師用他的智慧與情懷,為故鄉描繪出一幅充滿希望的未來圖景。
這片曾經貧瘠的土地,因為有了這樣的守望者,正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嶄新傳奇。
與張維迎的叔叔在一起
與留守老人們在一起,食堂為他們提供免費餐
走進張維迎的家鄉,我零距離“觸摸”著一位經濟學家的鄉土使命。
從陜北窯洞到牛津講堂,再從北大講臺回到黃土高坡,張維迎用辛莊課堂完成了一次“思想的返鄉”。
他證明,經濟學不僅是冰冷的理論,更可以是一種溫暖的力量——讓最貧瘠的土地,也能生長出通向星空的階梯。
作者陳征宇
早年留學英國,獲利茲大學材料學博士學位。歸國后歷任跨國企業高管,并深造于北大國發院EMBA。如今,再度以創業者身份啟程。
近期發表
精選匯編 ↓↓↓ 百篇一網打盡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帶你深度游世界】
喜歡就點“贊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