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中訪網
作者 | 一杭工作室
當特斯拉在2023年初掀起降價潮時,沒有人想到這場價格戰會持續近900天。
900天的價格鏖戰,換來的不僅是銷量數據的起伏,更是利潤率的持續滑坡、品牌信任的漸行漸遠、以及對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空間的深度透支。中國汽車市場的下一步何去何從,亟待行業思考。
1
比亞迪再掀價格戰,資本市場“投票離場”
5月23日,比亞迪海洋網發布“限時一口價”活動,旗下多款主力車型大幅下調售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海鷗智駕版僅售5.58萬元,海豹05DM-i降至5.98萬元,連一向定位偏高端的海豹07智駕版也從15萬元區間跌至10.28萬元,相比此前的指導價優惠了5.3萬元。
幾乎在同一時間,比亞迪王朝網也開啟“618搶先購”,秦PLUS、宋Pro、元UP等熱門車型價格被全面拉低,連旗艦車型漢EV、唐DM-i的入門售價也壓至15萬元附近。
這不僅是對自身產品線的全面價格重構,更是一記砸向全行業的“降維打擊”。然而,資本市場卻率先做出冷靜判斷——不是驚喜,而是恐慌。
5月26日,汽車股在港股市場遭遇重挫。比亞迪股份、零跑汽車、吉利汽車均跌超9%,理想、蔚來、小鵬、小米紛紛跟跌。
A股市場也未能幸免。截至5月26日收盤,比亞迪跌近6%,賽力斯、眾泰汽車、北汽藍谷、長城汽車等紛紛跟跌。甚至,寧德時代也跌超4%。
市場為何如此恐慌?一個核心的原因是,比亞迪此輪價格戰非短期沖動,而是其全球化戰略背景下的系統性調整。這種不計成本的讓利意味著,所有還未完成成本控制、規模攤薄和海外市場打開的對手,面對的不僅是營收下滑,更是“被清場”的風險。
2
利潤崩塌,車企步履維艱
而價格戰的另一個代價,是行業利潤的系統性下滑。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2024年汽車行業的整體利潤率僅為4.3%,低于下游工業企業6%的平均水平。到了2025年一季度,更是降至3.9%。相比之下,2014年這一數字尚為8.99%。這意味著,在銷量連年增長、滲透率逐年走高的表象之下,整個行業實際上正陷入“增量不增收”的結構性危機。
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表示:“一季度工業企業利潤由降轉增,汽車行業拖后腿。”
巨頭們的數據尤其刺眼。2024年,廣汽集團銷量同比下滑20%,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81%,扣非凈利潤甚至出現超過43億元的虧損。上汽集團也難逃同樣命運:營收同比下降15%,歸母凈利潤下滑88%,扣非后凈虧損高達54億元。
更關鍵的是,這些老牌車企的“三駕馬車”全面失速。合資品牌持續邊緣化,自主品牌轉型壓力倍增,而新能源業務則增長乏力、受困成本和競爭。
利潤集體跳水的背后,是車企為應對市場壓力,不得不對核心零部件配置做出妥協。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直言:“降價十萬如何保證質量?”他指出,為了壓價,部分企業簡化電池管理系統、取消熱泵空調、削減用鋼量,看似讓利,實則將產品安全隱患轉嫁給消費者。這種以犧牲品質換價格的“內卷式內傷”,不僅透支用戶信任,也將長期削弱中國汽車工業的全球競爭力。
此外,新車價格頻繁波動對二手車市場也形成致命沖擊。2024年,國內二手車平臺交易量明顯下滑。據預測,2025年或將有8-12萬家小型二手車商退出市場。流通體系的斷裂,正在讓行業從“生產端-消費端-回收端”的閉環生態,變成“斷鏈式內耗”。
價格戰,不再只是戰術上的調整,而已經成為結構性危機的引爆點。
3
行業大重構已在路上
盡管陣痛劇烈,但行業并非無望。愈演愈烈的價格戰,也注定無法持續。
5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表態要遏制“內卷式競爭”,釋放出政策糾偏信號。
事實上,汽車市場持續已久的價格戰出現了明顯的降溫趨勢。乘聯分會發布《2025年4月份全國乘用車市場分析》指出,今年直觀的降價價格戰稍顯溫和,但年款增配、調整車主權益等隱形優惠措施層出不窮。
今年4月,僅14款車型宣布降價,遠低于去年同期的41款;而燃油車的平均促銷幅度維持在22%左右,波動趨緩。業內更傾向于采用“年款增配”“權益升級”“金融貼息”等隱性優惠手段,逐步替代粗暴的價格戰。
但行業的出路,顯然不僅僅是“停止打架”那么簡單。真正的分水嶺,正在于車企是否具備體系能力。
回顧2008-2012年間的手機行業洗牌,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頭退出歷史舞臺,給我們一個殘酷教訓:規模不等于安全,品牌不等于壁壘。只有那些完成技術標準化、掌握全棧成本控制、具備清晰品牌策略的企業,才能穿越周期,存活到下一輪增長。
據統計,在過去十年間,已有29家新能源車企宣告退出。未來能留在牌桌上的,注定是那些真正意義上的“系統玩家”:擁有研發閉環、全球布局能力、并且實現產業鏈協同的企業。
更值得期待的是,這輪震蕩或將真正倒逼中國車企從“戰術層面的價格競爭”向“戰略層面的價值競爭”轉變。我們看到,理想正在試圖構建完整的智能駕駛系統閉環,小米試圖復刻“生態鏈+汽車”的協同模式,長城則在全力打造新能源三電技術護城河。
價格戰不會是終局,但它已然成為一次全行業的“價值清算”。它將加速中國汽車產業告別粗放增長的舊模式,也將倒逼企業回歸“用戶價值、技術創新、全球效率”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