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的扁都口,雪山依舊挺拔,牧草已然青綠,雖然沒有金燦燦的油菜花加持,卻別有一番風景。
5月24日,由張掖市委宣傳部、張掖市委網信辦主辦的“祁連山下是我家 彩虹張掖福感地帶”主題宣傳活動走進千年古道扁都口,在油菜花尚未盛開的季節推介扁都口,一座兼具人文歷史與自然生態薈萃的河西走廊關隘,用實力講述“彩虹張掖·田園民樂”的旅游故事。
扁都口峽谷歷史上稱作“大斗拔谷”,長28公里,海拔3500多米,北達甘肅民樂,南通祁連縣,在青藏和西域的交通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絲綢之路南路經扁都口從青海進甘肅入西域,扁都口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甘青咽喉要沖。
漢唐以來,更成為匈奴、回紇、吐蕃等民族出入甘肅、青海的重要通道。
扁都口歷史底蘊豐厚,東晉時法顯由西寧過扁都口到達張掖;隋煬帝西巡出祁連于六月中旬進入扁都口;詩家輩出的唐朝,李白、王維、高適、岑參、王昌齡等經由扁都口西出陽關,寫下許多千古名篇。
在壯闊的山水間,有歷史更有傳說,總有神秘故事吸引著人們對這片山水的探尋欲望,扁都口也不例外。
漢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3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率精兵出隴西,過浩門河,經大斗拔谷(扁都口),進入河西走廊,深入匈奴駐地千余里,大敗渾邪王、休屠王,河西從此歸入漢朝版圖。
傳說當年霍去病率軍經過扁都口,黑風突起,峽谷昏暗,難以前行,霍去病登高一看,只見黑風從一個山洞滾滾而出,霍將軍觀看四周,除了一山松林,再無任何東西可用來填洞,于是,下令兵士砍樹填洞,一天一夜之間,千萬棵松樹、柏樹填塞進山洞,堵住黑風,漢軍才得以順利出關,如今,黑風洞依然位于扁都口險峻處,更多了幾份神秘。
傳說隋煬帝西征吐谷渾時正值六月,進入扁都口,天氣突變,大雪紛飛,在暴風雪襲擊下,“士卒凍死大半”,隋煬帝的姐姐“樂平公主”楊麗華隨行,突遇奇寒,身染重疾,病死峽谷中,葬于此地。至今,峽谷2公里處,仍有一龐大的土墳,人稱“娘娘墳”。
傳說為扁都口增加了幾份神秘,也讓自然美景更值得向往,7月中旬,扁都口的油菜花將成片盛開,帶來金黃的大地畫卷,屆時,扁都口田園風光將迎來最高顏值。
以扁都口4A級旅游景區為代表,“彩虹張掖 田園民樂”也一定不會讓全國游客失望。
這里雪山冰川、高山峽谷、森林草原、田園綠洲、荒漠戈壁等特色迥異、雄渾壯美的全景式高原生態景觀從南到北依次呈現,擁有扁都口生態休閑旅游區、民樂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旅游景區、濱河九糧液文化旅游景區,3處國家4A級景區。民樂古城旅游區、圣天文化旅游景區、金陽光生態農業觀光園、方舟溫泉水世界、張掖超越智慧農業景區、青龍山旅游景區6處3A級景區。
同時,民樂這片土地上留存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72處,館藏文物9800多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4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31項。
歷經多年發展,民樂縣文旅產業旅游構建了“食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服務體系,形成了以國道227線文旅融合發展軸,祁連山生態旅游帶,扁都口生態休閑旅游核心區、濱河九糧液文化旅游核心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文旅示范區、現代絲路田園綜合體文旅示范區、城鄉統籌發展文旅示范區協同發展“一軸、一帶、兩核、三區”的全域旅游發展總體布局,建立了全域覆蓋、產業融合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來源:中國甘肅網
記者:宋芳科 常偉
編輯:常展閣
審核:雒增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