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的持續施壓下,馬來西亞或將放棄部署華為,關鍵時刻,中方打出一張“王牌”!
據聯合早報消息,不久前,馬來西亞數碼通訊部副部長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馬來西亞將啟動由華為昇騰GPU驅動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計劃。
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短短24小時后,他們的態度卻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其數碼通訊部辦公室緊急撤回了相關聲明,稱該項目“與政府無關”,華為也同步表態“尚未在馬國銷售昇騰芯片”。
這個東南亞國家或許未曾想到,一次關于人工智能系統的技術合作聲明,竟成為大國角力的微觀戰場。當美國的制裁大棒再次揮向華為昇騰芯片時,一場圍繞技術主權、地緣政治與國際規則的較量,正在全球產業鏈的脈絡中激烈展開。
美國對“中國科技崛起”的戰略焦慮,正將中立空間壓縮成薄薄的刀刃。當白宮顧問在社交媒體上宣稱“中國完整AI體系已現”時,字里行間透露的不僅是技術競爭,更是對全球科技版圖重構的擔憂。
這種戲劇性的反轉,折射出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無奈,馬來西亞緊急撤回的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編織的科技圍網正在收緊。此前,美國商務部發布禁令,將使用華為芯片定義為“違反出口管制”后,類似馬來西亞的場景已在全球多地重演,馬來西亞的糾結尤為典型。
美國將東南亞視為“遏制中國AI體系擴張”的試驗場,夾在中間的馬來西亞不得不權衡,是得罪最大貿易伙伴,還是觸犯全球科技霸權。
就在馬來西亞撤回聲明的次日,中國商務部的表態如同驚雷劃破長空,發言人援引《反外國制裁法》強調,任何協助實施歧視性措施的個人與組織,都將承擔法律后果。
這招“以法止暴”的背后,是中國對國際規則博弈的深刻洞察。美國制裁體系的可怕之處,不在于其單邊霸權,而在于通過“次級制裁”迫使第三方國家“選邊站”。《反外國制裁法》這張王牌的出鞘,正是要在法理層面打破這種“脅從邏輯”,為全球供應鏈注入法治確定性。
這場博弈的本質,是兩種科技治理理念的碰撞。美國試圖通過“小院高墻”策略,將高端芯片、AI算法等核心技術鎖進“西方俱樂部”,而中國主張的“科技全球化”,則強調技術創新的普惠性,科技進步不應成為地緣政治的犧牲品。
其實,馬來西亞的搖擺,折射出的是一場關于“科技霸權”與“科技平權”的爭戰。這場博弈早已超越了一家企業的興衰,它關乎的是14億人用科技創造美好生活的權利,是發展中國家對公平科技秩序的向往。
在這個技術決定未來的時代,沒有誰能真正置身事外。如今,馬來西亞的決策者們應該好好思考一下,當美國的“安全承諾”與中國的“發展紅利”難以兼得時,是否該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維窠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