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不掃屋,三日不倒土”是過去農村的一種出行禁忌,也是一句老話,意思是說,家人有人出遠門,出門之后的當天,忌諱打掃房屋,也就是掃地,三日內不倒臟土。
這里得解釋一下什么是“臟土”。過去農村,在還沒有發水泥前,房屋的地面無法硬化,只有少數條件比較好的人家,用三合泥鋪地面,但鋪地面的面積有限,一般只鋪堂屋的地面。大多數人家都是夯實夯平的泥土地面。
打掃這種地面的時候,在打掃房屋的時候,就要掃出很多的泥土來,這種泥土就叫臟土,也叫千腳泥。
過去農村很多地方對出遠門非常講究,有很多方面的禁忌,家里人出門后的當天不能掃地,三天內不能倒臟土,就是其中的一種。
產生這方面禁忌的原因是,舊時出遠門交通不便,平民百姓大多是靠步行,要爬山涉水、櫛風沐雨,重重困難,一路前行,不知遭遇多少危險。除了自然災害外,由于社會動蕩,在路上還會遇到人禍。
路途中的危險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碰到剪徑之徒和兵燹;二是遇到虎狼等大型猛獸;三是路上患病;四是自然災害,如暴雨洪水、山上掉石、塌方等;五是其他意外事故。
如果在路途遇到這五個方面的危險,輕則錢財盡失,前進不得,回家不了,無論是前行,還是回家,要淪落為乞丐,重則丟掉性命。
正是因為如此,舊時農村,家里有人出遠門,家里的人都非常擔心,唯恐路上出什么意外。還有的家人每天為出門之人燒香祈禱,祝愿出門人一路平安。直到出門人報來平安或平安歸來,壓在家里人心頭上的石頭才算是落地。
這就是這種農村出行風俗產生的時代背景。“當日不掃屋,三日不倒土”這句話只是這一風俗的一部分。
此種農村風俗完整的做法是,在家人出遠門之前,要把屋內外庭院打掃得干干凈凈,及時把臟土倒掉。而家人出門之后,當日就不能打掃房屋,次日可以打掃,但三日內把臟土倒到外面去,暫時放在院子內堆放。
那么,農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習俗,這里面的禁忌,是在忌諱又有什么樣的說法呢?
過去農村,民間忌諱的事情比較多的喪葬習俗。在喪葬習俗中的一些做法,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都不能做。
比如,老人去世后,給老人穿老衣,因為穿的件數比較多,給老人穿起來比較麻煩,于是,民間就發明了一種辦法,先讓孝子把老人的老人反穿上,再一件一件套好,脫下來后,再給老人穿上,這樣既快捷又省事,還節省了時間。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反穿衣服就成了人們的禁忌。有些小孩子不懂事,頑皮地把衣服反穿起來,要被大人訓斥。這可是對活著父母的不敬。
還有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那就是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筷子插在裝了飯的碗里。在辦喪事期間,孝家一日三餐要在靈前擺飯菜,祭奠亡靈,擺飯菜時間后,把筷子筆直地插在裝飯的碗里。
又比如,一些地方在日常生活中,人正在穿的衣服,或者穿過的衣服,不能剪去衣角。其原因是,老人去世后入棺時,需要用子孫后代每人一件衣服扎緊,表示老人對子孫后代的牽掛,也表示子孫后代對老人的思念。
由于過去農村物資匱乏,很多人穿的衣服都沒有,哪有衣服放入棺內,于是,就改為從每人的衣服上剪一個衣角放進去,所以,這些地方非常忌諱在日常生活中隨便剪衣角,這是對健在老人的不敬。
家里有人出遠門,忌諱當日打掃房屋和庭院,忌三日內往外倒臟土,也同樣是出于對喪葬習俗中的禁忌。在民俗學上稱之為“聯想式禁忌”,將送葬出門與出遠門通過聯想方式進行類比,從面認為出殯出門所做的事,在有人出遠門就忌諱去做。
按照農村喪葬習俗,在送葬隊伍出發的同時,要安排專人留在家里打掃,房屋內和庭院內,里里外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把臟土放在外面燒掉。
農村把這種喪葬打掃叫“掃地出門”。民間的意圖很明確,把亡靈送走以后,一切都成為了過去,家里的生活翻開了新的一頁,家里人繼續開啟了新的生活。
這就是“掃地出門”這個詞語最初的意思,原來是一種喪葬習俗,現在農村仍然理解為這種意思。到了后來,“掃地出門”進行了引申,加入了接人待物的規矩,意思是說,客人上門來了,不能立即拿掃帚打地,否則就有不歡迎客人的到來,有驅趕客人的意思。
到后來這個詞的意思進一步被拓展,比喻將壞東西徹底清除出去,或者比喻沒收全部財產,趕出家門。原來的意思很少有人提及了。
從以上過去農村風俗背景,我們就明白了,為什么家里有人出遠門,特別忌諱掃地和把臟土倒到外面去,人們所忌諱的就是“掃地出門”,怕給出遠門之人帶來不吉利,更是害怕出遠門之人路上出意外。
至于家人有人要出遠門,出門之前,通常把家里的衛生干干凈凈打掃一遍,并把臟土倒掉,其中的意圖也很明確,那就是讓出門之人“清潔”出行,圖個吉利。
在農村“清潔”一詞,不僅指家里的衛生干凈,還有含有濃厚的民俗含義。比如,在農村,孩子給老人拜年時,老人要對孩子說一些吉利話,“一路清潔”,就是老人常說的吉利話。意思是說,在路上遇不上不干凈的東西,平平安安。
有人出遠門之前,家里干干凈凈一次衛生,也就是這種民俗含義,希望出門之人一路平安。
現在出遠門,交通發達,出行方便,社會穩定,路上沒有什么危險了。曾經有一段時間,這種風俗在農村逐步消失。
然而,隨著農村小汽車擁有量越來越多,外出的離老家的距離越來越遠,再加上高速公路故事通過各種媒體播放,讓一些老人對孩子的出行有些擔憂,除了對出門的孩子千叮嚀萬囑咐外,這種風俗在一些農村有所恢復,尤其是農村老一輩的人,又開始講究起來。
雖然這種風俗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是,老人們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們在出門的路上,能夠一路平安,是關愛,也是牽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