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這周的星期六就是端午佳節了。而且今年的端午節有三天假期不說,關鍵是還不調休。
對于廣大家長來說,今年的端午節更是特殊,因為是在5月31日端午節,后面就是六一兒童節了,這樣相當于六一兒童節也放假了。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好好度過兒童節了。
眼看著端午節就要到了,但是也有些老習俗和禁忌需要了解,其中今年的端午節,建議大家“1要喝,2不穿,3不做,2不去”,遵守老傳統,才能更好的度過端午佳節,一起來看看吧!
一、“1要喝”:飲極陽水,祈愿安康
“喝極陽水”是端午節頗具特色的傳統。極陽水,通常指端午節當天清晨汲取的井水或泉水。
古人認為,農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之時,此時的井水經一夜沉淀,陽氣充盈,具有驅邪解毒、強身健體的功效。
在科技尚不發達的古代,人們通過飲用極陽水,希望借助自然之力,抵御夏季暑濕邪氣的侵襲,預防疾病。
現代醫學雖難以驗證極陽水的特殊功效,但清晨潔凈的水源本身就有助于補充身體水分,調節腸胃功能。
從文化角度看,喝極陽水更像是一種儀式,寄托著人們對健康平安的美好期盼,承載著對自然饋贈的敬畏之心。
二、“2不穿”:傳統服飾中的端午寓意
在端午習俗中,衣物穿著也有講究。過去,人們忌諱在端午節穿過于鮮艷、暴露的服飾。
一方面,端午節正值仲夏,蚊蟲滋生,過于暴露的穿著容易被蚊蟲叮咬,引發疾?。?/p>
另一方面,傳統觀念認為,端午陽氣旺盛,陰氣蟄伏,穿著樸素低調的衣物,是對天地陰陽的尊重,避免因過于招搖而“沖撞”神靈。
此外,部分地區有端午給孩童穿“五毒衣”的習俗,衣服上繡有蜈蚣、蝎子、壁虎、蛇、蟾蜍等圖案,以毒攻毒,寓意驅邪避災,保護孩子健康成長。
這些服飾習俗,既蘊含著實用的生活智慧,也展現了傳統文化中趨吉避兇的心理訴求。
三、“3不做”:禁忌背后的文化深意
(一)不回娘家,回娘家也不要過夜
在一些地方,端午節忌諱女兒回娘家過夜。這一習俗源于古老的民間傳說,相傳端午是“惡月惡日”,有諸多不祥,女兒回娘家過夜可能會將霉運帶給娘家。
從現實角度看,古代交通不便,端午節正值農忙時節,女兒留在婆家幫忙勞作,更有利于家庭生產。
隨著時代發展,這一禁忌逐漸淡化,但仍在部分地區保留,成為維系家族關系、傳承傳統習俗的一種特殊方式。
(二)不說端午快樂,而說端午安康
端午節不宜說“快樂”,而應道“安康”,這一說法近年來被廣泛傳播。古人認為,端午時節氣溫驟升,疫病易發,毒蟲活躍,是充滿危險的“毒月毒日”,并非歡樂的日子。
人們在這一天更多的是祈求平安健康,因此用“安康”表達祝福更貼合節日內涵。這種語言禁忌,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的珍視和對自然規律的敬畏。
(三)不理發。
民間流傳“五月不剃頭,六月不搬家”的說法,雖無科學依據,但體現了傳統習俗對生活細節的規范。
在傳統文化中,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隨意修剪頭發被視為不孝。端午作為重要節日,人們更希望保持完整、莊重的形象,以表對節日和祖先的敬重。
特別是五月蚊蟲也多,五毒都出來活動了,剃頭發的話,頭部沒有頭發的保護,就容易被蚊蟲咬傷,還可能曬傷等。
四、“2不去”:規避風險的生活智慧
(一)不去河邊
端午節正值夏季多雨時節,河水上漲,水流湍急,去河邊容易發生溺水事故。
此外,民間傳說端午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去河邊不吉利。這種禁忌本質上是古人對危險環境的認知和規避,是對生命安全的重視,在現代社會仍具有警示意義。
(二)不去野外
端午時節,野外草木繁茂,蛇蟲鼠蟻活躍,容易遭遇毒蟲叮咬或迷路等危險。
同時,古人認為野外陰氣較重,在陽氣旺盛的端午,貿然前往野外可能破壞陰陽平衡,招致災禍。
這些禁忌雖帶有神秘色彩,但其內核是對自然環境的認知和自我保護意識。
端午節的“1要喝,2不穿,3不做,2不去”等習俗禁忌,是古人在長期生產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生存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記憶。
在現代社會,雖然部分習俗的現實意義已弱化,但它們依然是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紐帶,提醒我們不忘傳統,敬畏自然,珍視生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