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開峻。
天剛蒙蒙亮,仁和鎮的石板路上就響起扁擔的咯吱聲和商販的吆喝聲。爺爺挑著兩摞新編的簸箕走在最前,簸箕上那纖細的竹篾鍋刷在他肩頭顫個不停。我揪著奶奶那件深藍布衫的下擺,腳上那雙露著腳趾的布鞋踩在露珠里“咯吱”直響,興奮得連腳背都涼爽。
70年代的大集最熱鬧!
趕集一直是我喜歡的,因為喜歡看熱鬧,還有好東西吃。
老糧站門口的竹竿架子剛支好,爺爺便小心翼翼地把簸箕一只接一只掛上去,也大聲吆喝起來。趕集的老漢湊過來摸摸篾條,瞇著眼睛笑問:“老哥,這手藝真是細,給個實誠價咋賣?”爺爺吧嗒著旱煙,憨笑道:“八個角子一只。”我蹲在條石邊數螞蟻,耳朵卻聽著爺爺和人砍價——果然,爺爺收了六毛錢,給人家一只簸箕,還趁人不注意,用草繩捆貨時往人家筐里悄悄塞了把竹刷子。爺爺就是這么實誠。
太陽爬上供銷社那排灰瓦檐,我的肚子就叮當打鼓了。我開始哼(ˉ(∞)ˉ)唧了,奶奶知道,饞貓要吃的了,便從口袋里掏出一塊藍格子手帕,層層展開,掏出三個鋼镚兒:“掌柜的,油條來三根,現炸的,一個大燒餅。”燒餅鋪的李叔手一揮,白面團子“滋啦”一聲撲進滾油,立刻鼓脹成金黃胖嘟嘟的油條。我捧著滾燙燙的油條,裹在燒餅里,蹲在門檻上慢慢啃。目光不由地投向對面茶水攤。只見老漢端著長柄銅勺,從大缸里舀出竹葉泡的碧青茶水,一分錢一碗,許多人搶著喝。
郵電局拐角,總有個白胡子老頭子,藤箱里碼著《三國》《水滸》《西游記》等許多小人書。我向奶奶要了1分錢,要了一本西游記三打白骨精,津津有味地看了起來,邊上還有個不認識的小孩湊過來一起看,我也沒趕他。看上半晌,癡迷得很,奶奶就靠在剝了漆的廊柱上,眼睛緊盯著我,生怕我被人拐跑了。貨郎搖響撥浪鼓,剃頭匠敲起銅盆——這些熟悉的聲響,怎么也蓋不住小人書里孫悟空那驚天地的揮舞金箍棒的聲音。
散了集,爺爺數著毛票去買鹽,奶奶把剛扯的碎格子布裹疊放到竹籃里。我們沿著石板路,踏著熟悉的小路往家走,街邊小店飄來咸菜湯的香味——一碗白米飯,一碗白菜湯,只要一毛錢,保你吃得飽飽的。太陽懶洋洋地照著,糧站屋檐下的麻雀還在啄著地上殘余的谷粒,那一排排白楊樹在風里輕輕搖晃,晃出整個孩提時代最溫暖的光景。
如今,城里車來人往,水泥路代替了青石板,日子富足得。但我更懷念那水月清晨,懷念爺爺肩頭簸箕搖曳的身影,懷念老一輩人質樸真誠的笑臉。正是他們用雙手編織了那個年代的溫情,也鋪就了今天我們幸福生活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