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珂文
“世人皆知孫中山,飛鴻只剩無名碑?!?/p>
這是香港媒體曾用來形容楊衢云的一句話。
他本是辛亥革命前期的主要領導人物但是被刺殺身亡后,卻只能埋骨香港跑馬地墳場,連名字都未能留下。
直到2011年,香港政府才在他的無名碑旁建造了紀念碑,向世人介紹他對祖國的貢獻與犧牲。
楊衢云究竟做了什么?
為何他只留下一座無名碑?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無名英雄楊衢云的故事。
斷指不屈,俠心護國志更堅
楊衢云,又名飛鴻,1861年出生于廣東東莞。
那個年代,廣東跟福建這兩處地方的人都想往香港跑,覺得香港遍地都是機會,楊衢云家也不例外。
楊衢云十歲那年,父親帶著一家人前往香港,在這片土地定居了下來。
楊家的日子雖然清貧,但也足夠溫飽。
然而楊父在任職期間,含冤受辱。
這件事,成了楊父的心結,自此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楊家家境也大不如前。
楊衢云十四歲那年,選擇進入船廠學習機械。
他滿心想著,等自己掌握技術了,就可以賺錢養家了。
可是他的愿望卻因為一次意外落空。
這次意外,讓他沒了右手的三根手指,做不了細活。
沒辦法,他只能暫且放下這個愿望,去圣保羅書院繼續學業,接受英文教育。
不過,楊衢云雖然斷了指,卻沒落下從小學習的武術。
他想,只有自身本事硬,才能夠保護家人。
比別人少了三根手指頭又怎樣,他的拳頭,照樣可以練得比別人硬。
楊衢云生有一副俠義心腸。
那個年代的香港,英國士兵總喜歡醉酒生事。
楊衢云若是在路上撞見英國士兵欺負中國同胞,必會路見不平,揮拳相助,幫助那些被欺負的同胞。
從學校畢業后,楊衢云先后在招商局洋行和沙宣洋行任職。
他本可以安分守己,過好自己的日子。
這兩份體面的工作,足以讓他養活家人。
可是,那顆蠢蠢欲動的“俠心”讓他注定不會選擇安然度日。
1890年,楊衢云組織成立“輔仁文社”。
這個社團表面上是學術團體,但是暗地里卻在進行反清革命活動。
他們以開通民智、盡心愛國為宗旨,吸引了眾多仁人志士加入。
1895年,孫中山成立興中會。
同樣致力于革命的楊衢云、孫中山二人經過好友撮合,相識相交。
他們經過商議后決定,把輔仁文社跟興中會合并,由楊衢云擔任會長,孫中山為秘書。
同年十月,興中會在廣州嘗試第一次起義楊衢云總指揮
遺憾的是,這次行動因為消息泄露而失敗。
行動失敗后,興中會有七十多名同志被捕,楊衢云跟孫中山也被清政府通緝。
一次失敗并不能磨滅楊衢云的愛國之心。
他逃出國門,輾轉各國,每到一處地方,都不忘宣揚革命思想,拉攏當地的華僑入會,共討革命大業。
志在革命,不圖名利只為大局
1900年對楊衢云來說,是命運轉折的一年。
這一年,他從日本返港,把興中會總會長一職交到孫中山手中。
外界對楊衢云“讓賢”的舉動多有揣測。
有傳言說他是不堪重負,受不了革命的壓力,想要卸下肩上重任。
也有傳言說他與孫中山不和已久,兩人經常因為小事吵得不可開交,甚至動手,需要旁人勸和才罷手。
直到楊衢云去世多年,他的堂侄才在《楊衢云家傳》中道出當年真相。
在日期間,楊衢云一家就住在孫中山家隔壁。
兩家人的房子是相通的,經常往來,宛如一家人。
他們還曾在日本與梁啟超碰面,共商革命大事。
奈何梁啟超志在?;剩瑮钺樵聘窃挷煌稒C半句多,他們在當時沒能商討出個結果。
1899年,孫中山被推舉為“長江哥老會”會長。
這是一個由漢人組成的秘密組織,里面大多是不滿清朝統治,想要推翻清廷的人。
孫中山深知,一個家庭如果有兩個做主的人,就容易鬧矛盾。
他向楊衢云提出,自己想要獨立出去。
但是楊衢云不想看到革命力量被分削,所以就主動把興中會會長的席位讓與孫中山,讓他帶領志同道合的同志們繼續革命。
楊衢云的想法很純粹:
只要能把革命事業堅持下去,無論誰做這個會長都行。
1900年,義和團事發,楊衢云跟孫中山想要趁清廷手忙腳亂之際回到故土,再次發動起義。
當時李鴻章以共商國是為由,想將二人引誘到國內拘捕。
幸好有友人及時告知內情,楊衢云跟孫中山才幸免于難。
經此一事,楊衢云深知他與孫中山不能同時留在國內。
如果兩人都出事,組織就會群龍無首。
他決定,自己留下來,負責后續起義的指揮工作,孫中山則折返日本,負責策應。
接著,在楊衢云等人領導下,惠州起義打響了。
當時正值清廷混亂,因此革命初期取得了一些小勝利。
可沒想到,孫中山被日本軍火商欺詐,購買的一批軍械沒能及時送到楊衢云手中,導致楊衢云等人彈藥得不到補充,陷入困境。
眼見革命失利,楊衢云為了鼓舞士氣,更為了讓手下的人能夠全身而退,便命令兩名手下帶炸藥去炸毀廣州督署,以此來解惠州眾人的困局。
不曾想,此招未能奏效。
這次惠州起義最終因為后援不及時,以失敗告終。
殉道英雄,身死魂存待后人
惠州起義失敗后,楊衢云在年底回到香港。
他為了養活妻兒,也怕被清政府尋到機會滅口,只得暫時放下革命事業,偽裝成普通的英文教授,教書育人。
但是清廷并沒打算放過這個心腹大患。
兩廣總督德壽從楊衢云手下的口中得知,楊衢云就是起義的指揮人。
于是他暗中懸賞十萬兩,要取楊衢云的項上人頭。
1901年1月10日,傍晚六點左右。
還沒到上課時間,楊衢云坐在桌前,教導兒子佐芝功課。
因為還有其他學生要來上課,楊衢云為了方便學生上樓,并沒有給樓下的大門上鎖,僅僅用長繩綁著。
誰知,兇徒猛地割斷門繩沖進來,舉槍就射。
楊衢云閃躲不及,身負重傷。
跟在楊衢云身邊的孩子因為躲在書桌下,未被波及。
兇徒得手后,擊碎屋內吊燈趁亂逃走。
楊衢云的大女兒錦霞聽見動靜,連忙跑出來,她簡單幫父親處理傷口,將他送去醫院。
翌日,楊衢云經搶救無效逝世,享年39歲。
據錦霞所言,父親槍術精湛,要不是他第一時間為了保護弟弟,將弟弟藏在書桌下,他肯定能拔槍反擊,不至于身死。
楊衢云死后,被安葬在跑馬地香港墳場。
只是,墓碑上并沒有刻名,只有一個6348的編號。
這是因為同志們擔心他的墓地會遭到清廷破壞,所以故意為之。
直到2011年,香港政府在無名碑旁樹立了一座紀念碑,世人方知,這座無名碑的主人,乃是當年的革命烈士——楊衢云。
后世常有人評價楊衢云“一事無成”,兩次起義皆以失敗告終,最后還被清廷派的殺手刺殺而亡。
但是,就像這樣一句話所言:
“革命能夠成功,不可能只靠一個人的力量,一定要很多人獻出寶貴生命、付出很大努力,革命才能成功?!?br/>
楊衢云雖然“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沒能成功領導起義推翻清王朝,但他仍為革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是辛亥革命前期非常重要的領導人物。
是他,建立輔仁文社,把眾多愛國之士聚集到一起;是他,帶領興中會前行,為辛亥革命打下基礎。
即便他早逝身亡,可是他的愛國之心,他勇于為革命、為國家獻出生命的精神,永遠會激勵著所有中國人不斷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