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有一天下午我和C找了一間咖啡館,坐在露天位子上看書。
現在是全年中最適合露天的時節之一(另一個時節則是秋天),不冷不熱,鳥語花香,背景里有一些嘈雜但與我無關的他人閑聊,手中有一本裝幀很有質感的薄書,面前是一杯氣泡冰美式。
好不愜意。
然而,我的表情卻隨著閱讀逐漸扭曲。
這本書講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在墮胎被視為犯罪的法國,意外懷孕的女大學生安妮尋找地下醫生進行墮胎手術的經歷。
回憶與現實不斷交叉的敘述方式,以及書中對什么是真實、現實的反復追問和強調,都傳達出一個明確的信號——即便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即便用了那么多語言的、政治的東西去闡述,主人公依然無法直面這段記憶。那種突如其來的暴力和難以忍受的痛楚,無法被任何敘述消解。
閱讀這樣的文字,我無法控制自己的表情。
這也是我第一次知道,原來當時的墮胎技術,在手術室里進行的只是整個過程的一部分,在巨大的屈辱、血腥和劇痛之后,安妮還得自己回到大學宿舍等待宮縮直至產下一具死胎,甚至還要親手剪短臍帶。
冷靜而克制的第一視角令人心碎,我在和風旭日下打了個寒顫。
作者安妮埃爾諾說:
“我要寫下女性所遭遇的惡,寫它是為了記住針對數百萬女孩和婦女的暴力,不惜以冒犯讀者的情感為代價。”
我扭曲的臉表明我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不適,疼痛似乎透過紙面傳到了我的身體里。
但又因為知曉這些是實際發生過、甚至正在發生的“真實的故事”,我又對選擇記錄下這一切的作者感到尊敬。
正如書本開頭引用的一句話:
“我的雙重愿景:事件得到書寫,而書寫成為事件。”
于我個人而言,全書感觸最深的一段倒不是后面關于墮胎的細致刻畫,而是前期,安妮剛剛發現自己懷孕卻不愿意面對的時候。
她寫到:
“我不相信那個東西真能在我的腹中“生根”。在愛與愉悅中,我自認為自己的身體和男人并沒有什么本質上的不同。”
這個 心理活動非常精彩, 也是這本書讓我感到不僅僅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其文學水平也非常高超的一段。
上世紀六十年代,作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女大學生,安妮一定已經接觸過女性主義運動、性解放運動,所以她對性的態度是開放的、享受的,并且覺得自己和男人沒有什么本質的不同。
天真又魯莽,開放進步卻又有點自欺欺人。
在歡愉之后,女性要面對的風險遠遠遠遠超過了男性。即便是現代的保護措施也從來沒有100%的承諾,更別提那個時候了。
我的心臟緊縮,預感到了她即將承受超出她承受能力、跨越近四十年也無法消解的一切。
本書作者于202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依據本書改編的電影《正發生》于2021年獲得金獅獎。
外界的獎項當然從一定程度上肯定了這個作品的價值。
而作為一名普通讀者、女性讀者,我在閱讀這樣一部離我很遠又很近、直白到近乎殘忍的作品,在這個風和日麗、一切看上去都很美好的初夏午后,我感受到的最強烈的意識就是——
我們絕不能回到、也絕不能進入,一個身體和生育權不能由女性自己控制的時代。為此,需要長期不懈的斗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