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
六一兒童節將至,在給小朋友們準備禮物的同時,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關注親子關系的培養。母親與孩子之間天然的情感,早在妊娠時期就已悄然形成。而父親在孩子的成長中,想要培養好親子關系,不僅要投入時間與心血,還得有一些深刻且長遠的思考。我們不妨向歷史名人們取取經。
《嬰戲圖》
“慈父天團”
親親抱抱舉高高
漢代劉安《淮南子》有言:“慈父之愛子,非為報也,不可內解于心。”這句話是說父親并不像母親那樣善于表達情感,但父愛如山,他們有自己的方式來愛孩子。
此話東晉元帝司馬睿第一個不同意,作為父親,他可善于表達情感了。據《晉書·明帝》載:“幼而聰哲,為元帝所寵異。年數歲,嘗坐置膝前,屬長安使來……”司馬睿特別喜愛長子司馬紹,常常將他攬在懷里,抱在膝上,就算是長安使者到來,要忙政事,也堅決不撒手。
司馬紹當時年幼,司馬睿如此愛不釋手還可以理解,但以性情急躁出名,人稱“王急”的王述就夸張了。據《晉書·王湛傳附孫述傳》載,王述非常喜愛他的兒子王坦之,“雖長大,猶抱置膝上”。王坦之已經長成一個大男人了,依然被父親抱著坐在膝上。這個畫面,想想就很感人。
除了“親親抱抱舉高高”以外,陪伴孩子玩游戲也可以培養親子關系。據《益部耆舊雜記》載:“繼父為縣功曹。繼為兒時,與兄弟隨父游戲庭寺中,縣長蜀郡成都張君無子,數命功曹呼其子省弄,甚憐愛之。”蜀漢衛繼兒時,經常與父兄在家中庭院嬉戲。唐代詩人李商隱見幼子繞堂穿林地追捕蝴蝶,非但沒有責備他不務正業,反而還陪他一起追捕,父子倆玩得特別高興。為此,李商隱還寫了首《驕兒詩》,全文都在夸他的好大兒。
父子共同圍棋也不錯。《世說新語》載:“王長豫幼便和令,丞相愛恣甚篤。每共圍棋,丞相欲舉行,長豫按指不聽。”東晉丞相王導與長子王悅在家下棋,王導想悔棋移動棋子,王悅就按住父親的手指不讓動。此處足以可見王導家的親子關系很不錯,講究平等,不然王悅怎么敢按住父親?
陶淵明
真實坦蕩,求而不強
幼時陪伴是親子關系良好的基礎,只要肯花時間,結果都不差。但教育青少年時期的孩子著實讓人腦殼疼,親子關系很難不受影響。即使已經當了隱士的陶淵明也難以繞開這個大難題。
陶淵明曾經寫過一首詩《責子》,大致內容為吐槽他的五個學渣兒子:老大阿舒已經十六歲了,他的懶惰程度無人能比,每天就知道躺著。老二阿宣到了學習的年齡,但他對于讀書作文沒有一點興趣。阿雍、阿端兩個娃,都十三歲了,竟然連六和七都不認識。這也就罷了,最奇葩的是通兒已經九歲了,還就只知道吃吃吃。
對于這個現狀,陶淵明選擇了去喝酒,但這并不意味著陶淵明是個佛系父親,其實他歸隱后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陪伴教育孩子。除了《責子》外,陶淵明還寫過一篇誡子書《命子》。
與魏晉時期其他寫誡子書的士人不同,陶淵明是唯一的寒門出身,且也是唯一的隱士。陶淵明的《命子》共十章,前六章歷數陶氏先祖功德,后四章敘述了自己對兒子的愛與期望。文中完全沒有傳統誡子書中的老父親威嚴,在寫到孩子出生時:“三千之罪,無后為急。我誠念哉,呱聞而泣。”一個焦慮又慈愛的父親躍然紙上,后來陶淵明給長子取名陶儼,取字求思,希望兒子溫和謙恭,以儒家典范要求自己。
陶淵明在教育孩子時,非常真實且坦蕩。雖然他早已放棄了仕途,但在《命子》中卻能看到他并未泯滅的報國之志:“厲夜生子,遴而求火。”他不想讓兒子走他的老路,而是希望他能學有所成,報效國家。畢竟“凡百有心,奚特于我”,天下哪個父母不這樣呢?陶淵明也不能免俗。
只是在《命子》的最后,陶淵明又寫道:“夙興夜寐,愿爾斯才。爾之不才,亦已焉哉!”此時的陶儼還未長大成人,未來之路尚不可知,但陶淵明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他內心對兒子有著很多期許,但如果不喜歡或做不到,那也無所謂。至于別的父親訓誡兒子的話,陶淵明一概不寫。他不想限制兒子,也不想告訴兒子世事險惡,為人處世要謹慎,他只想給兒子一個簡單自由的成長環境。
真實坦蕩,求而不強,陶淵明對親子關系的理解,千年前已見通透。
魯迅
幼者本位,以愛代恩
1500年以后,當冷峻犀利的魯迅做了父親后,不由得變得可愛絮叨起來。近日網絡平臺上常會出現魯迅在書信中吐槽兒子海嬰的梗,如“海嬰是夠活潑的了,他在家里每天總要闖一兩場禍,陰歷年底,幼稚園要放兩禮拜假,家里的人都在發愁”“他每天大約七點鐘起身,不肯睡午覺,直至夜八點鐘,就沒有靜一靜的時候。要吃東西,要買玩具,鬧個不休”“海嬰是連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的。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拆掉’”……中年得子的魯迅對海嬰格外喜愛,在給母親以及朋友的書信中,總是提到海嬰。如果不是親力親為地帶娃,魯迅能吐槽這么精準嗎?
據許廣平回憶,魯迅在海嬰出生以后,積極參與育兒,還為此鬧出了許多笑話。如魯迅自編歌曲哄海嬰入睡;給海嬰洗澡,卻因經驗不足導致海嬰不斷感冒……當時像魯迅這樣的父親并不常見,朋友嘲笑魯迅對海嬰過于溺愛。為此,魯迅寫詩自嘲:“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作為動物之王的老虎都時時反顧幼崽,我寵愛孩子也是天經地義啊!
1919年11月1日,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他在文中認為孩子終究會長大,為人父母,只是生命的“經手人”。對待孩子,要“幼者本位”“以愛代恩”。
魯迅在做父親時,也堅持著自己的這一思想,他將海嬰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他,引導他。如在許廣平的《魯迅先生與海嬰》中,海嬰問魯迅“我從哪里來”,魯迅耐心地給他講單細胞的發生。當海嬰再繼續問下去,魯迅覺得海嬰未必能聽懂,于是跟他說:“等你大一點讀書了,先生會告訴你。”魯迅沒有因為海嬰的追問而嫌煩,也沒有胡亂編個背離科學的話來糊弄他,而是選擇了保護好他的好奇心,并且充分尊重他。
從古代慈父們的親昵陪伴,到陶淵明“求而不強”的超脫,再到魯迅“幼者本位”的吶喊,親子關系始終是人們重視的話題。尊重并愛護兒童,讓每個孩子都能在愛與尊嚴中成長,是每個家庭給予孩子們最好的禮物,也是文明社會應有的精神底色。
文并供圖/金陵小岱
編輯/張嚴涵
排版/王靜
微信號|bqttfk
微信號|bqyiping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