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人總是喜歡以風、霜、雨、露入詩,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詩詞里寫“風”,往往帶給人壯闊或飄搖的聯想;寫“霜”,則令人感覺肅殺與悲涼;寫“露”,則是寂靜與冷清;輪到寫“雨”時,雖有杜甫的“春夜喜雨”,更多的人卻是在寫內心的憂愁、幽怨與感傷。
比如李商隱筆下的“巴山夜雨漲秋池”,寫的是孤獨的綿長;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寫的是凄涼的堆積;杜甫的“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則是他困頓遭遇的具象化。
這些文人筆下的“雨”,總是帶給讀者一種濕漉漉又連綿不斷的陰濕感受,讓人難以“痛快”。然而蘇軾筆下的“雨”,卻有所不同。
公元1082年的黃州,“烏臺詩案”后死里逃生的蘇軾,被貶為團練副使。因為心情郁悶,他一度罹患重病,還差點登仙羽化。病好以后,他就在朋友幫助下到城郊開荒種地,當起了“東坡先生”。
一個人死里逃生之后,對于生命的意義總會有著不同常人的領悟。更何況蘇軾早就醉心于佛道之學。于是他對于人生際遇的看法,就有了一番新的了悟與見解。
某一天,蘇軾和一群朋友外出郊游,回程的時候天空中下起了小雨。因為沒有準備雨具,道路兩邊也沒有可供遮雨的物什,一群人只能像落湯雞一樣在官道上奔跑。
蘇軾看到這個現象,腦中靈感迸發,于是寫出了一首千古名詞《定風波》。在這一首詞里,他也寫了一場雨。不過當他面對這場雨時,內心的反應卻是不悲、不喜,泰然自若的。
下面,我們就來一起復習一下這首宋詞中的經典,看一看蘇軾經歷了這一場小雨,有了什么樣的了悟,它又能給如今的人帶來什么樣的啟發。
一、《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賞析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北宋·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在詞的第一句中,蘇軾用了“莫聽”一詞,意在“勸說”同行的朋友們,不要在意這一場細雨給大家帶來的困擾。
蘇軾告訴同伴:當我們在旅游時偶然遇到下雨,同時既沒有雨具,又沒有遮蔽物時,與其匆忙奔逃,還不如安心享受這一場春雨的洗禮。不但要享受,還要一邊唱著歌,一邊慢慢地向前行。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接下來蘇軾給出的理由是——我手中有竹杖,腳下有草鞋。步履輕快,勝過騎馬。更何況我還穿著一身蓑衣呢。所以任憑風吹雨打,我照樣可以快樂地度過一生。
“一蓑煙雨任平生”是一語雙關,既是在講蘇軾現實中遇到的這場雨,又是講他在人生中經歷的大小波折。
前面加一個情緒化的短語“誰怕”,表明只要你自己的內心足夠強大,那么你的這種心理防御就可以化身為“蓑衣”,護住你在人生的風雨中瀟灑前行。
下闋開頭就寫“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讀到這里才知道,前面那些都是蘇軾寫的“醉話”。他之所以這么張狂,原來是喝高了。然而幸運的是,一陣春風吹醒了他,雨過天晴,迎面見到了夕陽。
原來蘇軾是借這首詞告訴人們,當你在生命的旅途之中遇到了阻滯,又避無可避的時候,與其慌亂逃避,還不如放松心情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因為在人生的逆境之中時,我們并不是真的完全沒有依傍。靠不了別人,我們還可以靠自己嘛。
比如你在生活中遭遇他人的陷害,又吃了官司,這時你身邊又沒有一個可靠的朋友能幫到你,可是你還有一支筆,可以替自己寫訴狀;還有一張嘴,可以幫自己辯冤情。
你自己有手,有腳,有腦子,只要多動腦筋,手腳勤快一點,那可不就“輕勝馬”了嗎?但是重要的是,你的內心一定要足夠強大。
以上些話聽起來雖然像是大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給自己打氣,鼓勵自己一直堅持下去,接下來必定會雨過天晴。
屆時,你再回頭去看過往,那些不堪與困頓,根本就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歸去時,心境已無風雨與晴明的分別。
二、如何在逆境中自處?
我們現代人的“風雨”,早已和蘇軾那個時代不一樣了。不再表現為蘇軾那個時代朝堂上的政治傾軋,而是個人的嚴重精神內耗。
比如,我們焦慮于“35歲危機”,掙扎于“內卷”洪流,困于“意義缺失”的迷霧等等。但本質上,我們與蘇軾面對的是同一個命題:如何在逆境中自處?
蘇軾給出的答案是:吃著火鍋,唱著歌,走一步是一步。老天爺要下刀子,你“躲”或者是“逃”是沒有用的,你只能”做一切你認為該做的事”。盡管我們不能預測到結局,但是我們也不要“躺平”。
一定要相信自己手中的“竹杖”與腳下的“芒鞋”,你可以把這兩樣事物,理解為你一生中學到的知識,或者積累到的人脈。
總之,這兩樣事物就是你可以在自身現有的一切中找到可以使用的“工具”,幫助你來披荊斬棘,繼續前行。
與此同時,你一定要有“誰怕”的這種膽氣,“東風吹,戰鼓擂,這個世界誰怕誰”?老子就是一個泥腿子、光腳板,反正再糟糕也不可能變得比現在更糟糕了。
只要有這種勇往直前的心氣兒,沒有辦不成事的。也許有人會覺得堅持自己的選擇是一條道走到黑,他們會說你固執,罵你傻。
但是只要你的神經夠粗,那么什么困難都能挺過去。指不定哪一天,事情就有了轉機,你的好日子就來到了。
人生除死無大事,一個人只要活著,臉皮莫要太薄了。面對逆境,我們要學會自救;只要內心強大,事無不成。
結語
去年的冬天,我到杭州去玩兒的時候,特意去了一趟蘇堤。當天的天氣也是陰雨,路上的行人寥寥。
當時我學著蘇軾的樣子,故意在堤上慢慢地行走,任由冰冷的雨點兒打在臉頰上,突然覺得精神一振,頭腦特別清醒。
忽然想起蘇軾《定風波》里那句“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詩句,感覺千年前蘇軾經歷的那一場雨,和如今的這場雨沒有什么區別。
只是現在的人撐了太多傘,早已經忘記了“吟嘯徐行”的浪漫;更不知道,冷雨并不可怕,它有時也能讓人清醒。
千年前的那場雨,淋醒了蘇軾,令他從此由政治失意走向了文學的巔峰;千年后的這一場雨,仍然可以在淋在每一個在雨中跋涉之人的身上,只要你別太依賴“雨具”。
當然,我們不可能每一個人都成為蘇軾那樣的才子。但是我們可以學習他的態度:風雨再大,我自徐行。
用我們的學識與智慧,堅毅與韌性去渡過“穿林打葉”的人生困境。合上傘,傾聽這一場穿越千年的雨聲。或許,它也會對你說:“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