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玉通,一個聽起來既陌生又普通的小地方,卻在菲律賓的歷史書中被稱為“英雄的戰場”。
他們說,在這里,900名菲律賓士兵以少勝多,擊退了4萬中國志愿軍,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跡。
更令人瞠目的是,菲律賓官方的敘述還堅稱,這場戰斗他們僅用了12名士兵的生命,換來了對方7500人的傷亡。
你是不是覺得這場景有點像電影?但問題是,這個故事,似乎只有菲律賓人自己知道。
為什么會這樣呢?
故事要從1950年的朝鮮半島說起。
那一年,朝鮮戰爭全面爆發,美軍帶著“聯合國軍”的名義,聯合了澳大利亞、英國、土耳其、菲律賓等17個國家,試圖在朝鮮半島重塑秩序。
菲律賓作為美國的小伙伴,自然也派出了自己的部隊。
他們組建了一支由1367人組成的“菲律賓第十營”,遠赴朝鮮戰場。
不過,這支隊伍的主要任務是后勤保障,按理說,真正上戰場的機會并不多。
1951年4月,戰爭進入了新的階段。
中國人民志愿軍響應號召,跨過鴨綠江投入抗美援朝戰斗。
志愿軍以頑強的戰斗意志逆襲“聯合國軍”,整個戰線局勢開始發生變化。
就在這背景下,玉通之戰悄然打響。
那是一個春寒料峭的夜晚。
志愿軍決定對駐扎在玉通高地的美軍發動突襲。
美軍第65步兵團是這片區域的主力,但面對志愿軍的突如其來,他們顯得有些猝不及防。
短短幾個小時,美軍陣地宣告失守,倉皇撤退。
美軍的側翼則由土耳其旅和波多黎各營負責,可結果是,這兩支部隊同樣沒能扛住,迅速潰敗,紛紛逃離戰場。
問題來了,美軍和其他部隊跑得快,后方的菲律賓第十營卻沒來得及撤退。
此時,這支僅剩900人的部隊迎頭撞上了志愿軍的鋒芒。
面對從山坡上洶涌而下的志愿軍,這些士兵一時間陷入了絕境。
坦克連長孔拉多·雅浦試圖帶領部隊組織反擊。
他帶著人沖了上去,但剛一接觸,對方的火力就讓他們損失慘重。
很快,雅浦陣亡。
菲律賓第十營的反擊就這樣草草收場。
實際上,志愿軍的目標并不在他們身上,主要任務是追擊美軍主力。
因此,志愿軍并沒有花太多時間糾纏,而是迅速向更重要的目標推進。
而菲律賓人,則在混亂中得以撤離。
從戰術角度看,玉通之戰只是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一次小規模戰斗,甚至連戰斗都算不上,因為志愿軍的主要精力根本沒放在菲律賓人身上。
但故事到了菲律賓,卻變了味道。
菲律賓的歷史書上寫著,這場戰斗中,900名菲律賓勇士面對4萬志愿軍的圍攻,不僅成功擊退敵軍,還創造了“奇跡般”的戰績。
他們聲稱,僅用了12人的犧牲,就擊斃了志愿軍500人,俘虜2人。
后來,數字越傳越夸張,甚至變成了擊斃7500人。
這個版本的故事被菲律賓人反復提及,甚至成為一種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許多菲律賓人至今堅信,這場戰斗是他們軍隊歷史上最輝煌的勝利之一。
問題是,除了菲律賓,其他國家幾乎對這場戰斗沒有任何詳細記載。
中國、美國、甚至土耳其和波多黎各的相關文獻中,玉通之戰都只是輕描淡寫的一筆,甚至沒有提到菲律賓人取得什么“勝利”。
志愿軍的官方記錄中,也找不到任何關于這場戰斗的詳細描述。
畢竟,這場戰斗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實在算不上什么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
那么,菲律賓為何要如此夸大玉通之戰?有人說,這與菲律賓在二戰后的國際地位有關。
作為一個剛剛從殖民地狀態中獨立出來的國家,菲律賓需要通過一些“勝利的故事”來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國際影響力。
而玉通之戰,或許正好成為了他們塑造民族英雄主義的一個契機。
當然,歷史總是復雜的。
站在菲律賓的角度,他們可能真心相信自己在這場戰斗中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
畢竟,無論勝敗,能在那樣艱苦的戰場上活下來,本身就是一種不小的成就。
但從全局來看,這個故事更多的是一種“民族情緒”的表達,而非歷史事實的還原。
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民族的性格與記憶的選擇。
菲律賓講述的玉通之戰,或許并不完全符合事實,但它卻反映了菲律賓人對自我價值的期望。
至于真相如何,可能永遠都埋藏在玉通那片寂靜的土地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