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想要從觀測中獲取天體的哪些信息?為了看星星,中國科學家在研究哪些新裝備?5月25日下午,在第24屆上海市社會科學普及活動周之際,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副研究員張佳駿做客楊浦區圖書館“靜思講壇”,帶來“中國天文新裝備”講座,講述我國天文探測新裝備的進步發展。這也是上??萍冀逃霭嫔纭罢苋耸x書會”本年度的第四場活動。
張佳駿帶來“中國天文新裝備”講座。
從肉眼觀星到借助望遠鏡,從玻璃照相底片到數碼影像傳感器,從立于山巔的圓頂到遨游太空的飛船,從五彩斑斕的電磁波到啁啾婉轉的引力波,天文學的發展離不開天文觀測手段與設備的進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科技水平不斷提升,中國天文學事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關注,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天文觀測領域有了顯著進展:性能先進的新望遠鏡作為“觀天神器”不斷出現,幫助天文學家揭開宇宙的奧秘。
張佳駿以《認識中國觀天》一書為基礎,結合國內大型天文望遠鏡建設的實際情況,指出現代天文望遠鏡的主要發展方向是看得更廣、更深、更清晰以及拍攝速度更快?,F場,張佳駿介紹了許多已經建成并投入使用的一流天文裝備,并分析其性能特點。
銀河下的墨子巡天望遠鏡。視覺中國 圖
國家天文臺興隆站LAMOST郭守敬望遠鏡星軌。視覺中國 圖
位于青海冷湖的墨子巡天望遠鏡(WFST)每三個晚上就能巡測整個北天球一次,是目前北半球光學時域巡天能力最強的設備。河北興隆的郭守敬望遠鏡(LAMOST)自投入使用以來已取得豐碩成果,收集了超過一千萬條恒星光譜數據,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位于貴州平塘的“中國天眼”(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靈敏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截至2024年,已發現超過900顆新脈沖星。
張佳駿介紹墨子巡天望遠鏡。
望遠鏡不只能待在地面,還能飛出地球、常駐太空,例如,“悟空”以觀測宇宙伽馬射線為己任,“夸父一號”專注于觀測太陽。它們將人類的眼睛延伸向深空。
2024年,“逐夢寰宇問蒼穹一一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成就展·上海站”,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模型。視覺中國 圖
正處于規劃或建設階段的最新天文裝備,更是讓人有著窺見未來的科幻之感。清華大學的MUST望遠鏡將是下一代光譜巡天望遠鏡,口徑達6.5米,其獲取光譜的能力是國際上目前同類設備的10倍以上。中國巡天空間望遠鏡(CSST)將是中國空間站工程最重要的空間科學設施,兼具大視場和高像質的優異性能。此外,還有繞月飛行、利用月球背面的獨特環境捕捉信號的“鴻蒙計劃”,以探測引力波為目標的“太極計劃”,等等。未來中國天文新裝備的精彩故事還在書寫之中。
探索美麗的宇宙是人類的共同愿望,天文學的國際合作既有悠久的歷史,也有著美好的前景。張佳駿親身參與的平方千米射電望遠鏡陣(SKA)國際大科學項目,將建造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射電望遠鏡,以前所未有的靈敏度對宇宙進行觀測。我國作為倡議國之一,一直積極參與其中。
“中國天文裝備的發展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連?!?張佳駿少年時就對天文學充滿興趣,但談及先進的天文裝備及裝備帶來的發現,只能言必稱國外。而如今,對天文學充滿好奇心的孩子們,都可以聽著中國天文先進裝備的故事成長。
張佳駿與現場小讀者互動。
在走訪或參與建設各地天文裝備時,張佳駿發現,無論多么人跡罕至之處,總有修建良好的道路可達。優良的基礎設施,為天文科研工作提供了極大的助力。因此,身為中國天文人,張佳駿對《認識中國觀天》展現出的內容頗感驕傲:“中國輝煌的古代天文史構成了該書的前半部分,而近二三十年國內天文事業的飛速發展則成就了書的后半部分?!?/p>
現場,有小聽眾問張佳駿“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天文學家”。張佳駿分享了自己走上科學之路的成長經歷,并總結出成為天文學家所需的3個“法寶”:堅持好奇,學好物理,將自己的科研追求與國家需求相結合——科研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科學興趣,更是為了滿足大眾對浩瀚宇宙的好奇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