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塘雅鎮下金山村村民徐阿姨家中,“90后”干部黃鈺拿著安置房效果圖耐心講解:“新小區離學校就隔條馬路,您接送孫子上下學還能順路買菜呢!”她隨身攜帶的筆記本扉頁上,“用心用情”四個字格外醒目——這是有著10多年村黨支部書記經驗的“師父”金美新傳授的群眾工作秘訣。
在華東國際聯運港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項目推進的關鍵時刻,塘雅鎮創新打造的“青藍結對·聚力攻堅”工作法,正成為推進下金山村整村征遷的“金鑰匙”。
作為該項目的重要節點,下金山村整村征遷涉及491戶1464名村民,需在有限周期內完成征遷簽約、騰空拆除、權益保障等多重考驗。面對這塊“硬骨頭”,塘雅鎮將“青藍結對”機制創新融入征遷工作,通過“老帶新”“手把手教”的鍛煉模式,打造15對“老將新兵”師徒團隊攻堅隊伍。
“年輕人學得快,老同志經驗足,搭配起來效果翻倍。”塘雅鎮黨委委員、組織委員倪涵亞說。為此,塘雅鎮建立“三帶三學”機制——帶入戶走訪學群眾語言、帶矛盾調解學溝通藝術、帶項目攻堅學破題思維。在“三帶三學”機制的運作下,這支“青藍組合”隊伍每天清晨開碰頭會梳理問題,晚上開會總結復盤,每周的“青藍分享薈”上則交流分享工作中的共性問題,讓經驗與活力碰撞出實效。
“群眾工作不是數學題,需要用溫度破冰。”“00后”青年干部姚依的工作筆記上,記錄著“師父”方趙龍的經驗之談。這位曾屢吃“閉門羹”的“征遷新人”,如今已能精準把握每家每戶的“情感密碼”:曹阿姨家最關心安置房的采光,葉爺爺則對補償標準特別在意……理工科背景的“90后”干部潘軍浩則在“師父”金權的指導下,創新制作補償方案對比模型表,用直觀的“數據圖”幫助村民算清“明白賬”,讓群眾對政策紅利一目了然。
塘雅鎮下金山村城中村改造征遷指揮部每日更新的“青藍結對·聚力攻堅”賽馬比拼榜上,時刻記錄著師徒組合的攻堅足跡。自征遷工作開展20多天來,15對師徒團隊已累計走訪329余戶,梳理解決27項共性難題,推動下金山村征遷總簽約率達近67.42%。
“塘雅鎮正進一步深化‘師徒幫帶—實戰培養—賽馬機制’的閉環體系,培育一批懂政策、通技術、有情懷的復合型青年干部,為保障中歐班列集結中心建設、服務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邢師軍說。
作者:李玲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