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小,花銷大,不努力掙錢拿什么養孩子?”
“孩子的成長就這么幾年,錯過了就再也彌補不回來了?!?/p>
圖片來源:網絡
當代父母,總在面臨選擇:是選擇先掙錢,還是先陪孩子?
對于他們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包含了糾結與無奈;
對于孩子來說,是既希望有父母的時刻陪伴,也希望自己的物質需求能得到滿足。
所以,作為父母,究竟是先掙錢還是先陪伴,掙錢和陪伴的精力又該如何分配?
1
給了物質的滿足,卻離孩子的心更遠
物質的多少和幸福有關系,但不是完全對等的關系。
不少父母追求在物質上富養孩子,卻忽視了陪伴的重要性,孩子患上了“童年富裕癥”,淪為“新型窮人”。
NO.1
陌生的親子關系
當父母錯失孩子成長的關鍵瞬間,缺席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平時交流溝通的很少,彼此間的關系也就變得疏離。
博文今年高三,前不久,學校舉辦成人禮,班上同學的父母都來了,毫不意外,自己的父母再次缺席。
他已經數不清父母缺席過多少次自己的重要活動,從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小學的兒童節匯演,到無數次的家長會,實在推脫不了的活動,也是請公司的助理代為出席。
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說:
“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p>
在博文看來,父母似乎并沒有感到遺憾,他們各自的事業幾乎做到了所在行業的天花板,也給自己提供了遠超于多數孩子的物質條件。
但他心里仍然覺得委屈,想起上次父母和自己坐在一起吃飯還是去年自己生日,而今年自己的十八歲生日,他們甚至都忘了。
圖片來源:網絡
逐漸地,博文也不再期待父母能和自己聊聊天,“畢竟除了工作,他們也沒什么好說的?!彼瓦@樣成了“情感上的留守兒童”。
對于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是彼此關系的黏合劑,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總是無助又敏感。
正如龍應臺所說,父母的有效期比酸奶還短,過了保質期的關心,不過是往干涸的河床倒礦泉水。
NO.2
缺席的親子教育
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到中學畢業,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家里,沒有什么比父母的言傳身教更有用的教育方式。
娜娜和丈夫早年在浙江溫州創業,因為工作太忙,他們就把女兒萱萱送回江西老家,讓爺爺奶奶幫忙帶。
但爺爺奶奶十分寵溺,萱萱每天想干嘛就干嘛,哪怕要求再無理,也會被滿足。
娜娜和丈夫雖然對長輩的教育方式不滿,可一想到自己也沒有陪伴女兒長大,也狠不下心說些什么。
直到萱萱上小學,娜娜和丈夫才把女兒接到身邊,這才發現女兒有很多壞毛病——拖延、撒謊、亂發脾氣等,但因為女兒和夫妻二人并不親,基本很難在短時間內改掉。
兩人十分后悔,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缺席的陪伴其實是害了孩子。
圖片來源:網絡
正如英國教育思想家托馬斯·阿諾德所說:
“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無聲的老師、自覺或不自覺的榜樣,強有力地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的存在,孩子的成長是一條無法回頭的單行道。
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給予陪伴,不僅會讓原本親密的親子關系變得陌生,也會把孩子變更好的可能一并抹除。
2
選擇陪伴,可被抱怨不托舉
陪伴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耽誤了掙錢,沒有好的經濟基礎,孩子的內心也可能造成一定的匱乏。
NO.1
沒有好的經濟基礎
陪伴雖好,但物質基礎的匱乏,也可能給孩子的成長造成一定缺憾,甚至成年后需要慢慢治愈的傷口。
在父母眼里,史奇從小就特別乖、很懂事,從來不會要玩具、要零食,長大后也從不主動向父母提一些要求。
但在史奇的記憶中,其實他要過一次,只不過被拒絕了,還是被父母說教著拒絕了。
他們無非是說“沒有錢,怎么不懂事!”后來史奇就什么都不敢要了。
上了大學以后,哪怕是正常的生活開銷,史奇也總覺得負罪感很重,好像自己欠了父母很多。
他經常說服自己,父母已經很好了,從小把自己帶在身邊,沒有為了出門打工讓自己成為留守兒童。
但其實他一點也不想懂事,也想像朋友們那么任性,能大膽地對父母喊,“我真的很想買這個!”
被窮養長大的孩子,即使長大成人,內心也依然住著那個不敢奢望的孩子。
他們不是不想要,而是太清楚父母那句“我們已經盡力了”背后的重量。這種懂事讓人心疼,更讓人反思:
當我們用“陪伴”筑起愛的圍墻時,是否也該讓這圍墻透出物質保障的光?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教育者的使命,是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共同生長?!?/p>
我們的孩子既需要愛的滋養,也需要現實的土壤。
NO.2
缺乏高質量陪伴
錯誤的陪伴方式,只是一種“形式陪伴”,對孩子來說或許更是一種干擾。
許多孩子看似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被傳遞心理支持的正能量,孩子眼中的期待也在一點點暗下去。
2017年末,國內首份《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過這樣一個數據:
在陪伴孩子時,有49%的家長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其中,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翱磁笥讶?、刷微博”。
每到周末,趙先生都會抽出時間主動“陪伴”女兒跳跳,但他的陪伴也只是把跳跳往小區里的游樂場一放,自己在旁邊找個地方刷手機,等跳跳啥時候玩夠了,不想玩了,再回家。
他從不知跳跳每次回頭張望時,看到的都是爸爸低垂的眉眼和冷漠的身影。
回到家,陪伴孩子的任務就交給了妻子張女士,與趙先生不同,張女士往往會和跳跳一起做手工、讀繪本或者教女兒一些簡單的生活技巧。
原來媽媽會關注到自己的小進步,那些和媽媽共同完成的手工作品,在他心里比任何玩具都更值得珍藏。
所謂的高質量的陪伴,從來不是時間的堆砌,而是“你在,且我感受到你在”的親子互動,讓孩子知道:我的喜怒哀樂,在你心里很重。
正如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所說:
“孩子需要的不是父母的‘看管’,而是‘看見’?!?/p>
當我們學會用全心的關注代替形式的敷衍,那些被認真對待的瞬間,才會真正成為孩子生命里的光。
陪伴的確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也不過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但陪伴并非是養育孩子的萬能答案,更重要的是或許是讓孩子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
3
在愛的過程中,盡量去平衡
掙錢和陪伴其實并不完全沖突,我們并不是在選一個正確答案,而是盡力在掙錢和陪伴當中找到平衡,從而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
NO.1
調整情緒,減少壓力
孩子最需要的,或許并不只是父母提供的優渥的物質條件,也不是24小時的身體在場,能夠照顧好自己情緒的父母,也能照顧好孩子。
生活不易,掙錢和養娃本就很難,更不用說能夠將兩件事平衡好。
作為父母有時候并不需要給自己太大壓力,畢竟孩子總能最快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緒。
父母是否溫柔堅定、是否穩定情緒,才是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
NO.2
創造機會,完全投入
對于孩子來說,他們最在意的從來都不是多少時長,而在于是否走心。
對于忙于賺錢的父母來說,即使每天只能抽出15分鐘時間,放下電子產品,排除一切干擾,全身心陪伴孩子時,也會產生重要而長久的影響。
對于能夠更多時間陪伴孩子的父母來說,能夠用心地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完全投入到與孩子的日常相處中,這樣的陪伴,是通過實際行動關愛孩子,也溫暖了孩子的內心。
NO.3
深入交流,了解彼此
作為父母,可以抽出時間安排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家庭談心日,在談心日當天,和孩子暢所欲言,真誠坦然,彼此信任。
猶太人有一種特殊的教育方法叫“海沃塔”教育,他們會把每周末定為家庭聚餐日,在當天的餐桌上,重要的不是吃飯,而是傾聽,不評判;只表達,不指責;只反思,不說教。
哪怕只有這一次,并不會占用太多的時間,也能夠給予孩子不一樣的成長體驗,畢竟最好的家庭教育,永遠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為更好的人。
我們的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成長變化,他們既需要好的成長條件,也離不開父母的陪伴。
對于父母來說,陪孩子也好,掙錢也罷,并沒有本質上的對立,而是在執行過程中,嘗試根據實際情況來不斷地平衡。
但總有些事情是父母應該去做的,就算是再難也應該用心去做。
畢竟,真正能影響孩子的,不是父母賺了多少錢,也不是在家待了多久,
而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一些讓孩子感覺到快樂的事情,或者說是做一些能夠真正陪孩子的事情。
參考資料:
[1]男孩派:優秀的孩子,都是“陪”出來的,這4個黃金法則,暑假父母拿來就能用
[2]鄭大圓兒:先掙錢還是先陪孩子:20年后的區別
[3]布谷媽媽:“先掙錢”還是“先陪孩子”?20年后的區別,讓人心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