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辣媽
昨天兒子的書包里裝了一本別人的作業,我注意到這個男孩的作業本上布滿紅筆批注,“工整的楷書”與孩子“稚嫩的筆跡”形成強烈對比。
在陪伴孩子的道路上,作業似乎總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家長是否應該輔導孩子的作業?
關于這個話題,大部分家長堅決支持,還有部分家長表示,不輔導作業反而會激發孩子學習能力,究竟孰對孰錯呢?答案真的挺意外的。
在輔導與放手之間尋找平衡
作為家長,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每天能夠獨立完成作業,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
當然這取決于他們的學習習慣、自律能力和學習方法。因此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去從中協調和幫助孩子攻克這些難關,視孩子自身情況而定奪。
盲目不輔導作業,孩子可能會因為缺乏指導而遇到困難。
過度輔導的三重枷鎖
然而,“過度輔導”同樣危害甚多。
當家長化身"人形打印機"代寫作文,用搜題軟件替代思考過程,實質是在進行認知綁架。就像長期被修剪的盆栽失去自然生長力,被過度輔導的孩子往往喪失知識遷移能力。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的發展階段理論揭示,7-12歲兒童正經歷勤奮對自卑的關鍵期。
當家長在題海中扮演全知者,實則在剝奪孩子建立"我能行"自我認知的機會。那些因為不會系鞋帶哭泣的孩子,需要的不是立即代勞,而是解開鞋帶時顫抖手指傳遞的成長信號。
智慧父母的“留白之道”
聰明的父母懂得在作業中留下讓孩子思考的“余地”。
適度輔導:
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要關注孩子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只關注結果。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引導孩子思考,而不是直接給出答案。
采用"提問式輔導":
當孩子求助"4-3等于多少",家長可以反問"是不是我兜里有4塊錢,你來拿走了......",將抽象運算轉化為生活場景。這種腳手架式引導,比直接告知答案更能激活認知潛能。
辣媽語錄:
教育的真諦不在于填滿每個空白,而在于守護那些等待被發現的星光。
當我們學會在輔導與放手間把握分寸,孩子的成長自會如春草般,在看似荒蕪的土壤里迸發驚人的生命力。
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