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養和富養的概念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很多家長本就是普通人、老百姓,他們總是反駁這個觀點,認為窮養怎么就不行呢?物質方面的匱乏是必然的,但這能讓學生從小學會在逆境中成長,只要做到精神上的富養就沒問題了。
可是,又有多少家庭能拍著胸脯保證自己真的能將物質的匱乏與精神的富養結合得相當平衡呢?有些家長在無形中其實就給孩子傳達了一種觀念,就是他們其實是小氣的,而這類家長終究是把握不住孩子真正需要的受教育心理,反而會加重他們成長過程中的自卑與自我否定。
窮就別裝大方,一盒精致糕點讓女兒破防,寒門父母軟肋被揭穿
有些人是上了大學之后才發現和同學之間的家境差距能如此之大。當別人兩三個月就換一款新款手機時,有一些同學覺得自家情況也就是供自己讀個大學而已,在這一點上糾結來糾結去。
等到畢業了,好不容易自己掙了點錢,終于能回報父母了,可這時又有一些同學被現實擊垮,他們才發覺原來父母窮似乎也是有緣由的。有一位女同學畢業后在北京工作,她回老家時辛辛苦苦拎了4盒高級點心。
北京的稻香村可是名牌,價格不菲,4盒已經是她能拎的極限了,可見她特別有孝心。她在路上就盤算好了這些糕點該怎么分給家人品嘗,甚至還特意放在有空調的地方保鮮。
結果回到家第二天早上9點下樓后,她母親直接來了一句:糕點已經分出去了。她覺得母親這簡直就是太“大方”的行為,自己窮了一輩子,連一塊好糕點都沒吃上就直接分給七大姑八大姨了,這種心態是現在的大學生們難以理解的。
平日,這些父母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斷地告訴孩子他們有多窮、多辛苦,似乎想要喚起學生內心的愧疚,促使他們好好學習。但是等到終于有一天孩子能夠吃上高級貨時,他們卻要用這種“裝大款”的方式繼續去折磨自己和子女。這自然是平常家庭容易遇到的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而我們現在必須要直面它。
寒門教育常常伴隨著“裝大方”和愧疚教育這雙重傷害。
有些父母辛苦一輩子,子女通過學習提升了家庭地位,若子女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工作,平日飛回家一趟,這便會被家長當作家庭炫耀的資本,進而通過分發禮物來強化外界對自己教育出有出息孩子的認知。
但實際上,這恰恰反映出寒門父母特別容易缺失自身的價值感,他們只有犧牲孩子的利益和違背孩子的本心去獲取這樣的成就感。另一方面,愧疚教育也一直在很多人的家庭中盛行。
平日里,他們特別喜歡賣慘,導致很多學生把自家的貧困狀況想得過于嚴重,以為自己在大學里,比如花15塊錢買一杯奶茶,或者花400塊錢買下一條非常喜歡的裙子,就會難受到大半夜睡不著覺,覺得自己辜負了父母的教育。
所以筆者認為,如果家庭教育無法規避這兩點的影響,那就還算不上是精神方面的富養。真正的精神富養應當是該承認窮的時候就承認,同時也應該大方地及時行樂,去享受孩子學業帶來的成果。
而家長們要尊重大學畢業以后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獨立人格,不要再把他們視為家庭榮耀的延伸,而應將其看作獨立個體,不要再打著為你好的名義去進行所謂的“結尾式”教育。
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