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美軍可能大幅削減在歐洲的駐軍,這一傳言在本月終于迎來清晰輪廓。據今日俄羅斯電視臺(RT)5月26日報道,德國《商報》援引多位“歐洲高級外交官”透露:華盛頓計劃在“未來幾個月”正式宣布裁減駐歐部隊。北約正就此進行“預案準備”,而美國方面已明確表態,此舉與即將出臺的新版《國防戰略》直接相關。
盡管德國總理默茨在立陶宛公開否認,但顯然,在歐洲主戰場上的“美軍退潮”已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特朗普政府“美國優先2.0版”的最新體現。比起當年的“全球干預主義”,特朗普如今更偏好“資源回收式撤軍”,用撤軍勒索盟友、調整重心、重塑秩序。
根據RT與《商報》的同步披露,美國國防部將在今年夏末發布新版《國防戰略》,其中核心將不再是“全球同時部署能力”,而是“主戰場轉向印太”,集中資源應對“潛在的中美對抗”。這也與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的公開言論相吻合,他表示,“華盛頓必須把全部戰略注意力放在中國身上,我們尚未為與北京的沖突做好準備”。這意味著,在美國政府眼中,“俄烏沖突已進入戰略滯后階段”,而中國才是未來十年決定地緣秩序的核心變量。
更早前,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曾報道,五角大樓內部正在討論從東歐撤出多達1萬名美軍。雖然白宮尚未公布詳細削減方案,但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承認“正在考慮”撤出部分駐軍,尺度與時間表將“視盟友表現與戰略評估而定”。換句話說,這不僅是一場預算削減,更是一場戰略重塑。而歐洲,很可能將成為這次戰略再平衡中的“犧牲地帶”。
截至2025年初,美國在歐洲的駐軍總數高達8.4萬人,主要部署在德國、波蘭、羅馬尼亞、立陶宛與愛沙尼亞。若美軍在這五個前沿陣地同時“收手”,北約的邊界防御結構將瞬間塌陷。眼下最慌張的顯然是東線國家,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等國對俄羅斯的安全焦慮本就居高不下。波蘭剛大舉購買美制坦克與戰斗機,倘若美軍減少駐防,等于“花錢買不到安全”。而立陶宛等小國,本身軍事能力有限,更是對美軍形成“戰略依賴”,一旦撤軍,將面臨“裸奔”風險。
德國方面也面臨巨大尷尬:默茨總理剛在立陶宛信誓旦旦“美德軍事同盟堅不可摧”,轉頭就被《商報》打臉。德國一方面未做好接管駐防任務的準備,另一方面自身國防現代化進程極為滯后。其國防部長甚至在本月警告稱,“若美國撤出,德國將在5年內陷入安全赤字”。而在北約內部,誰也沒有準備好“替美軍補位”。法國雖有核力量,但對東歐興趣寥寥;英國軍費吃緊,已無力全球部署;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歐國家則對俄烏危機缺乏參與感與資源投入意愿。整個北約,仿佛就是架在美軍柱子上的帳篷,一旦美軍撤柱,系統性崩盤并非杞人憂天。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不是一場戰術性調配,而是一種赤裸裸的“外交勒索術”:撤軍不是退出,而是重新開價。誰想留住美軍,誰就得掏錢、買武器、交保護費。這種模式并不新鮮。早在第一任期,特朗普便以“駐韓駐日美軍”為籌碼敲打盟友,要求“軍費分攤翻倍”;如今歐洲再遭“刀把子逼債”,不過是舊術重施。
此輪可能的裁軍,很可能將被用來迫使北約各國履行“GDP 2%國防支出”目標,甚至迫使歐洲各國“定制性采購”美軍武器系統。例如德國將被迫更多采購F-35、波蘭被鼓勵部署薩德系統,而整個歐洲防務自主則被“鎖死”在美軍體系中。
從戰略邏輯看,美國此輪撤軍并非真的“怕俄羅斯不成氣候”,而是試圖通過重構部署結構,讓整個全球防線以“印太為軸心”重排秩序。但問題在于:美國真能一邊應對中國,一邊退出歐洲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這種“戰略集中”極可能導致兩線空虛,俄烏戰場不會因為美軍撤離就結束,而臺海、南海局勢也并不會因為美軍多派幾艘艦就能“震懾中國”。
更關鍵的是,歐洲一旦發生意外,美國將不得不“回頭增兵”,等于戰略再次反復。而這種搖擺不定的姿態,正是特朗普執政下美軍戰略最大的不確定性。
這不是一次軍事調配,而是一次安全再定義。當美軍真的大規模撤離歐洲,北約所有的安全幻覺將被打破。以美國為首的集體防御幻象,將轉變為“自求多福的國家防務”。歐洲幾十年未曾經歷真正意義上的戰略自立,如今突然被推上臺前,是否有能力快速接盤?這一切,都將在美軍下一次撤軍通報中見分曉。特朗普的算盤,是讓全世界為“美國的再中心化”買單。而歐洲,必須在“美國離席”與“俄國壓境”之間,尋找一個沒人給它規劃的新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