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鳥從容地在山水間飛過,人們熟悉的泰山仿佛被直接搬到展廳;靜謐又熱烈的藍色、寫意又生動的潑墨,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一眼進入廣袤的宇宙景觀……近日,“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美”曹俊母校獻禮展在山東科技大學圖書館開幕,該校采礦工程1985級校友、國際藝術家曹俊回訪母校,帶著他的部分精品力作舉辦展覽。
此次曹俊帶回33件作品,其中,既有他在中央美院進修時的課業成果,也有榮獲巴黎盧浮宮國際藝術沙龍展金獎系列作品中的經典之作,更有曾與畢加索等名家作品一同在美國博物館展出的佳作。作品風格多樣,包括水墨、宇宙系列、新宋式及最新的以西方材料呈現的具有水墨質感的作品,以不同形式展現中國文化之美。
活動現場,曹俊不僅深情講述了與母校、與青島的深厚淵源,更將自己逐夢藝術之路的點滴歷程娓娓道來。“當年,我從母校啟程,拿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毛筆走進了歐美的主流博物館和大學。如今,我帶著這些年的創作成果重返母校——這條我曾在夢中無數次憧憬的藝術之路,終于實現了。今天,我要把這份成績單鄭重地呈獻給母校。”曹俊說。
“遙感地質”賦予其解讀山水的獨特視角
曹俊出生于江蘇泰州,受做教師的父親影響,兒時的他就喜歡寫字和畫畫。十幾歲時,曹俊就通臨過歷代書法名家的碑帖。即便是在高考前一個月,曹俊大多數時間仍舊是在圖書館翻看美術方面的書籍。“那是我第一次看到范寬、郭熙的繪畫作品,了解到宋畫獨特的藝術表達,讓我知道所謂國畫是什么樣子,那段經歷對我一生都是有益的。”年少的曹俊夢想自己會以書畫為職業,卻在求學時出現了一些“插曲”。
曹俊的父親希望他能夠學好數理化,考上大學,并為他選擇了當時比較艱苦的山東礦業學院(山東科技大學前身)采礦工程專業。進入大學后,曹俊常常待在圖書館,如饑似渴地翻看文化、歷史、哲學類書籍。“叔本華、尼采、黑格爾、孟德斯鳩……這些偉大哲學家的思想不斷啟迪著年少的我,也成就了如今的我。”曹俊說。
與此同時,曹俊也被泰山的壯美所深深吸引。大學時,曹俊將大多數時間用于欣賞泰山所蘊含的中國繪畫之美。
當然,曹俊所學的采礦專業知識也賦予了他另一種觀照藝術的視角。他的好友俞敏洪曾表示,曹俊的畫中總是充滿許多奇異的色彩,好像平時很難見到。曹俊卻笑言,這些色彩恰恰就是大地真實的模樣。“學礦業就得與大自然親密對話,與高山流水坦誠相見。在校時,我曾選修過‘遙感地質’課程,這門課賦予了我‘上帝視角’——當我從天空俯瞰地球,竟邂逅了萬千壯美的色彩。那時我就在想,為何無人將這般震撼的自然之色融入藝術繪畫?那時,一個更為廣袤的概念便在我心中形成,這也決定了我的創作視角與別人不同。”曹俊表示。
曹俊 魂兮歸來 300cm x 300cm 2019
曹俊《素月分輝明河共影》400cm x 200cm
宏觀上的視角被無限放大,微觀上的色彩也被曹俊反復打磨。早年對礦物材料的學習,同樣讓曹俊對色彩的層次、結構、質感、光澤都有十分獨到的見解。“一種類型的畫作想要產生革命性的迭代,材料的使用和迭代是非常重要的。有時候當我們思考用嶄新的方式進行繪畫呈現時,卻發現,想法有了,但材料上解決不了,畫的迭代也很難實現,所以我就把我當年學習的礦物材料知識用到了色彩呈現當中,借助不同材料的質感,來達到想要實現的效果。”他介紹。
“困難對于敢于突破的創新者而言,恰是一種助力”
大學畢業后,曹俊曾被分配到山東泰山管理處工作。泰山于他而言,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靈感之泉,為他提供源源不斷的創作思路。1993年,曹俊棄理從藝,拜師當代畫“虎”名家馮大中先生研習翎毛走獸畫法。后來,他又前往中央美術學院,展開了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等系統學習。
經過刻苦的專業訓練,1999年9月,他的一幅習作《心弦和泉聲》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全國性美展中展出,隨后幾年,曹俊在中國書畫界開始小有名氣。
然而,出于對未來發展的認真考量,2002年,處在事業上升期的曹俊選擇離開故鄉,前往新西蘭。“在中央美院進修期間,我的繪畫作品已經開始被市場認可,可是到了新西蘭,我又成了蕓蕓眾生中的普通一員,甚至連生計都成了問題。”曹俊告訴記者,到了新西蘭后,沒有工作的他只能到工地打工為生。一次,工頭要求曹俊清理一處房間夾縫中的臟土,僅有70厘米高的夾層又窄又長,身高一米八有余的曹俊只得趴在地上匍匐著進入,而后再倒退著一點點將土運出來。
曹俊《祥光》400cm x 200cm
或許正是因為這一難忘的人生經歷,曹俊在繪畫道路上更加努力和勤奮。曹俊說,“當我再次拿起畫筆時,我的手都在打顫,有種久別重逢的感覺。也正是從那時起,我對自己提出一個要求,一年中我要拿出300天來繪畫,每天堅持畫11個小時。此后的每一天,我都沉浸于繪畫這件事中,從來沒有放棄過,因為我知道,世界上有許多事要比我們手頭正在做的事難得多,或許目前我所做的這件事是上蒼給我安排的最容易的一件事、回報最豐厚的一件事,即便沒有回報,我也不會后悔。”
談及面對困難的態度,曹俊說了四個字:“感謝困難。”他進一步解釋,“困難對于敢于突破的創新者而言,恰是一種助力。因為它在試圖難住我們的時候,也在難住我們的競爭者,而我們突破了這個困難,困難也就成就了我們。所以當我們跨越難關、破繭而出時,要向它道一聲感謝。”
宋代中國畫是智能時代的文明燈塔
有人說,中國山水畫的巔峰在宋代,宋畫作為一種美學基因,已植入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在西方生活多年,曹俊開始思考,如何用外國人能讀懂的方式詮釋宋畫中內斂優雅的殿堂之美?他用精湛的筆墨技法,將西方的光影效果與色彩運用巧妙融入其中,創造出一種既不失中國傳統韻味,又富有現代感的全新畫風——新宋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筆墨是不是會被算法所取代?在這個被算法重塑藝術的時代,宋人筆下的煙云供養是否仍能滋養數字原住民的心靈?曹俊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誕生于理學昌明時代的宋代中國畫,正是人類面對AI浪潮時的一艘文明方舟,是智能時代的文明燈塔。他以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的“三遠法”為例,“‘三遠法’并非簡單的空間透視技巧,而是將‘仰山之高、窺山之后、望遠之閑’的人生體悟,轉化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宇宙圖景。這種‘物我兩忘’的創作境界,與AI程序將《溪山行旅圖》解構為37.5萬個像素點的‘數據暴力’形成鮮明對照。”曹俊解釋:AI生成的山水圖雖然“正確”,卻總透著一股電子塑料感;而范寬筆下雨點皴的“毛”“澀”之感,正是算法難以復制的生命肌理。
曹俊 山海千萬里 200cm x 530cm 2022年
曹俊 希望之晨 210cm x 300cm 2022年
當人工智能以每月迭代一次的速度重塑藝術創作時,藝術創作又該何去何從?曹俊表示,“當我們談及AI威脅時,常常陷入‘替代論’的思維陷阱。然而宋畫告訴我們:郭熙畫論中的‘山有三遠’,本質上是觀照世界的三種視角;蘇軾那句‘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實是藝術價值的恒久坐標。”
“AI并不可怕,中華文明綿延五千余年,面對AI這樣的新技術,中國文化應當有足夠的底氣——相較于歐美文化,我們的文化自信更應深厚。”曹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西方繪畫的發展是通過不斷迭代實現突破,是一種“創新”;而中國文化則秉承著一顆“初心”,即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它是由內而外生發出來的。“作為中國藝術家,我們可以將AI視為一種輔助的工具,通過它來了解一個更加直觀的世界,但所有創作的根系,依然深扎于傳統文脈的土壤,沿著千年傳承的方向舒展生長。”曹俊說。
對此,曹俊還分享了近期源于AI技術引發的一場美麗邂逅——近期,美國一博物館正在籌備關于曹俊和抽象表現主義大師德·庫寧的繪畫作品對照展。“德·庫寧曾說他個人風格的形成是受了中國文化的一些影響,博物館方面便想找一位在美國活躍著的中國藝術家,看看能不能和他做一個對照,在借助AI進行搜索時,ChatGPT推薦了我。這對我而言是一個重大的展覽。”曹俊告訴記者,這一展覽將首先在美國展出,隨后前往歐洲、來到中國。“也許我會把這個展覽帶到青島來。”他說。
對話藝術家曹俊——把青島海的元素融入繪畫中
記者:您是第幾次來青島?對于青島有怎樣的印象?
曹俊:此前我已經來過青島許多次,在青島有不少好友。我第一次離開中國前往新西蘭,就是從青島出發的。我認為青島是一座很美的城市,同時是一座開放的城市。我從泰山出發,走遍世界各地,不僅見過各式各樣的風景,也見過各式各樣的海。但是當我面對青島的海的時候,感覺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這里有溫暖,人氣特別足。當我看到人聲鼎沸,有那么多人在海邊忙碌的時候,我感覺大海在此時已是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不僅是一個冷冷清清的事物。這其中不僅有我個人的情感因素,也有客觀的感受。在接下來的繪畫中,我也會把青島海的元素融入其中。
記者: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應當如何培養觀察新事物的能力,打造具有個性化、競爭力的成果?
曹俊:趙無極先生曾說,想要有嶄新的表達,必須有與眾不同的觀察方法。即便我們在畫畫,我們也要明晰一件事情,讓它與眾不同。當下對于我們而言,科學技術是一個實用的工具,我們一定不能游離于科技之外。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能夠接觸前沿領域的科技成果,既是時代的需求,也是我們每個人實現自我發展的必要路徑。
記者:對當下學生的專業和職業選擇有何建議?
曹俊:要選擇自己熱愛的事情。我們讀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是在被動選擇,現在我覺得,大家的選擇可以更加主動了。當你確認你一輩子就要做這件事的時候,我想告訴你,不要放棄。專業的好與壞,不是由別人決定的,而是你自己適不適應,喜不喜歡。這些年,我的選擇一直很堅定,因為我就是喜歡畫畫,那就去畫就好了。做自己喜歡的,才是最重要的。一般的喜歡或許會取得一般的成就,一點不喜歡,就很難取得成就。而只有熱愛,才有可能取得超越所有人的成就。
(來源:青島日報)
藝術家簡介
曹俊,中央美術學院(國際學院)特聘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國畫專業博士生導師,旅美藝術家。先后獲得巴黎盧浮宮國際藝術沙龍展金獎,紐約、洛杉磯杰出藝術家稱號。作品參加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展等中國重要展覽。先后在中國美術館、美國波士頓學院美術館、北京榮寶齋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編中、美大學教材,及《榮寶齋畫譜》。作品《春消息》懸掛于人民大會堂;《荷語凝香》等作品陳列于新西蘭國會及多國使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