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影像浪潮?時代進程”為主題的2025國際影像文化周(中國·深圳)于5月23日正式開幕。本屆國際影像文化周涵蓋全球影像場景產業論壇、斯莫格公益影像獎頒獎盛典、以及公益影像海報展、公益影像創投會和影像大師課等公眾影像體驗活動共三大板塊。
當日傍晚,作為本屆影像文化周核心活動之一的2025SmallRig斯莫格公益影像獎頒獎盛典,以一場紅毯秀拉開序幕,來自全球的創作者及嘉賓身著盛裝亮相,由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楊紫燁領銜的國際評審團悉數登場。
現場揭曉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共22個獎項,包括12個銅獎、5個銀獎、2個金獎、年度主題大獎、年度感動大獎及年度致敬獎。活動同步還舉辦了斯莫格公益影像海報展,展覽匯集來自斯莫格獎入圍作品的精選海報,通過視覺語言將扶危濟困、社會和諧、守望相助、婦女兒童發展、人文關懷、生態文明、動物保護等議題濃縮于方寸之間,構建起一場跨越文化與語言的文明對話。
斯莫格獎:當鏡頭成為改變世界的火種
此次斯莫格獎是由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獲得者楊紫燁領銜的國際評審團,從120個國家和地區的3891部作品中選出。從銅獎到年度致敬共有22個獎項,以影像力量展現了全球公益議題的多元表達。
“斯莫格獎屬于所有相信影像力量、愿意用鏡頭改變世界的人們。”樂其創新SmallRig創始人兼CEO、樂其SmallRig影像發展基金管委會主任周陽在頒獎盛典開幕致辭中說道。他表示,樂其創新SmallRig始終在幕后為影像創作者提供優質產品與解決方案,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用戶使用這些工具去記錄生活、推動社會的改變。他認為,企業不應止于“見物”,更應“見人”。
正是這種思考,讓樂其創新SmallRig走到臺前設立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并面向全球發現和獎勵優質的公益內容和優秀的創作者,希望通過持續的行動推動公益影像內容的創作、傳播,分享公益的理念和善意善行。
斯莫格獎年度致敬獎,由全球野生動物攝影師、“野性中國”工作室創始人奚志農獲得,在現場,主辦方為奚志農準備了一份特別的驚喜:一段來自他多年拍攝地——白馬雪山的短片祝福視頻。視頻中,他的老朋友,同時也是他在滇金絲猴拍攝過程中并肩作戰的向導路茸為他送上祝福。而更讓人動容的是,路茸并不只是出現在屏幕上,他從云南遠道而來,親自站在了奚志農面前。
面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重逢,奚志農難掩激動。他表示,這段人與自然的緣分已經延續了數十年,那片土地,那群人,那些野生動物,早已成為他內心的“香格里拉”。
而在未來,斯莫格公益影像獎也不僅僅是一個獎項,更將是一種持續激勵、發現、連接公益影像創作者的機制。斯莫格專門設立了樂其SmallRig影像發展基金,用以常態化開展公益影像內容的創作、交流,發現公益項目和公益影像創作者,并為他們搭建連接的橋梁。
周陽最后說道,“獎項從設立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屬于樂其創新SmallRig,而是屬于所有相信影像力量、愿意用鏡頭改變世界的人們。在這個人人可為的影像敘事時代,讓我們一起用善意連接世界,用善行推動文明,一起紀錄,一起推動改變,一起以火書寫。”
尋找“有張力”的公益影像
作為“2025國際影像文化周”的核心板塊,SmallRig斯莫格全球公益影像頒獎盛典之后,開展了一場關于“善有引力:對話公益影像”的全球對話,名為“在場之力——公益影像的敘事與張力”的第一場圓桌論壇在深圳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北區B10館舉行。
作為頒獎盛典后的第一個圓桌論壇,嘉賓們首先分享了各自的評獎標準,并對“公益影像敘事張力”的來源展開了深入討論。奧斯卡金像獎評委楊紫燁認為,判斷一部影片能否對觀眾產生巨大的影響力,最重要的是影片講故事的獨特方式和貫穿其中的情感細節。她表示,影片不會撒謊,觀影5至15分鐘就足以看出創作者是否在真誠地講述內心的故事。
紀錄片導演、德國電影獎最佳紀錄片獎獲得者尤里·高爾克表示認同并進一步分享道,10分鐘就可以看出大部分影片的優缺點。因此,創作者必須建立獨特的個人風格,才能在影片數量爆炸的數字化時代和擁擠的國際電影市場中脫穎而出。相比于電視影像,電影影像“用視覺的方式講故事”,對視覺風格的要求更高、更精準,也對導演們提出了更高的創作要求。
在世界游牧影展發起人顧桃看來,能感動人的影片一定關于情緒的自然流露,導演們要將制作痕跡最大限度地隱藏起來。他認為,公益影像不僅和電影紀錄片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更直抵文藝創作最核心的理想,“所有的文藝形式,從美術、音樂,到電影、詩歌、文學、戲劇,無非就是表達三樣東西:生命,人性和愛。”
相比于公益影像的“影像”之維,導演、策展人、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碩士顧雪則特別關注“公益”之維,最打動她的是那些能引發共鳴并促使行動的影片。她表示,正是基于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公益影像才能跨越國界,喚起“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共識。她認為,無論是生態問題還是女性議題,唯有真正感同身受而非將其作為題材,創作者才能與觀眾建立共識,用影像推動改變。而無論是生態問題還是女性議題,只有當創作者真正感同身受,而不只是把它當作一個題材來處理的時候,才能與觀眾共鳴,促成關注與真正的改變。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教授呂明響回應了主持人丁天提出的“公益影像和紀錄片之關聯”的問題,指出公益影像不同于故事片,它的核心不在于創造情節,而在于如何選擇和策劃素材,并表示公益影像的敘事張力源于對真實情感的還原,當現實的高潮與影像的高潮重疊,力量便隨之迸發。
真實的力量,源于對現實的深切凝視。在這場圓桌論壇中,嘉賓們結合各自的創作與觀影經驗,深入探討了公益影像的敘事張力與社會影響。公益影像不依賴虛構,而是通過還原真實細節與情感,引發公眾關注,推動現實改變。每一部作品都是現實的一部分,每一次記錄都可能成為行動的起點,促使被忽視的人被看見、被理解,進而促成連接與改變。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第二場圓桌論壇名為“改變:始于看見——公益影像的可能性”,本場圓桌論壇從公益影像的社會效益出發,由凹凸鏡DOC聯合創始人、紀錄片導演張新偉主持,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特邀導演、鑒鵬兄弟創始人兼導演攝影師見鵬,野生救援資深媒體和合作經理許帥,詩人、裝置藝術家、電影導演蘇童,藝術碩士、代表作《最后的三寸金蓮》《云端行者》的導演劉輝,以及來自克羅地亞的紀錄片導演Toni Jelneic和墨西哥電影導演Oliver Granillo一同出席,嘉賓們圍繞“投身公益影像的初心”以及“名人效應對公益影像的推動作用”展開討論。
見鵬坦言,自己與公益影像結緣,并非直接受紀錄片的影響,而是因為普利策獎作品《饑餓的蘇丹》的倫理拷問。他的公益信念源于自己在日本海灘撿拾400個空瓶的經歷,目睹本國垃圾成為他國負擔時產生的巨大羞恥感,推動他用更具個人視角進行影像創作,力圖強化公眾環保意識,最終他拍攝的環保紀錄片播放量達2.4億次,成功傳達了“公益即公眾利益”的理念。
許帥談到自己從野生救援媒體人成為公益影像創作者,正是受姚明在《一碗魚翅根》中“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這一經典口號的啟發。他分享了與王一博合作的紀錄片《尋護者》觸發了13億的線上曝光、22.7億線下戶外廣告的瀏覽量,進而推動了220萬人參與保護中華穿山甲行動的例子。他表示,野生救援一直在做宣傳,宣傳即保護,自己也會繼續在宣傳這條路上走下去。
蘇童表示顧桃在《犴達罕》里記錄的鄂溫克族生活,教會她用詩歌溝通少數群體與大眾,給了她很大的感動與啟發。劉輝則提及王久良的成名作《垃圾圍城》與《塑料王國》,這兩部作品分別推動解決了北京垃圾填埋問題和促使政府出臺嚴禁進口洋垃圾的政策。
克羅地亞導演Toni Jelneic則表示自己因對影像的熱忱跳出律師行業,用鏡頭為弱勢群體發聲,他提出:“雖然語言是交流最大的障礙,但是影像創作所表達的情緒,是可以突破語言障礙的。”不同文化的交融碰撞,反倒可能是一部優秀的影片所需的基底。
Oliver Granillo分享了他從技術崗位轉向電影創作的心路歷程。起初他拍攝影像,試圖帶給家人快樂。后來他聚焦個人內心的掙扎,展現出自我“死亡”后的重生,這部電影不僅幫助他自我療愈,也引發周遭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影像已成為一種共情的紐帶。他認為,愛、自由、創意是世界通用的語言,而影像可以把這種語言轉譯給世界。。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越來越多普通人成為影像創作的主力,也讓每一個普通人參與到推動改變的行動中來。那些充滿溫度的公益影像,正在人們每一次拍攝、傳播中延伸開來,拼接成我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