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至21日,由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鐵塔)主辦的“高質量發展看鐵塔”專題調研采訪重慶站活動舉行。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多家媒體奔赴重慶市潼南區、奉節縣、巫山縣等地,探訪重慶鐵塔在通信基礎設施建設、行業共享、能源服務及城市治理等領域的創新實踐。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分公司(下稱:重慶鐵塔)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該公司已將超5400余座“通信塔”升級為“數字塔”,累計為長江漁政、地震預警、耕地保護、應急搶險、森林防火、環境監測等40多個行業提供信息化服務,廣泛服務國計民生、賦能千行百業。
中國鐵塔股份有限公司重慶市分公司已為長江漁政、應急搶險等40 多個行業提供信息化服務。本文圖片均由 中國鐵塔 供圖
多場景創新實踐:技術賦能智慧城市建設
在重慶智慧城市建設進程中,重慶鐵塔推動“政府主導、鐵塔統籌、行業協同、社會支持、共建共享”的全新建設模式,充分利用站址資源稟賦,承擔了解放碑核心地段智慧燈桿建設,將以前城市道路林立的通信基站、路燈桿、交通信號桿、監控桿、路名牌桿等桿塔,聚合“多桿合一”,用一根智慧燈桿實現全部功能;以多場景創新實踐勾勒城市數字化轉型新圖景。
在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通體黑色的智能燈桿依次有序坐落,深色調的金屬材質在陽光下泛著沉穩的光澤,間距經過精密測算,既保證照明、信號覆蓋無死角,又避免視覺上的雜亂堆砌。
據中國鐵塔渝中分公司副總經理雷空介紹,“智慧燈桿”“多桿合一”項目率先破題老城區治理難題,將原有110根通信桿、市政桿整合為46根智能燈桿,集成5G基站、環境監測、公安監控等多功能模塊。
近觀智慧燈桿,可見桿身備有插銷式模塊設計。據了解,這種模塊化設計預留了未來物聯網擴展接口,讓所有的未來需要添加的功能,就可以用模塊化的把它插銷上去。
通過“通信塔”轉“數字塔”模式,重慶鐵塔將這一“共享”“高效”的建設模式推廣至全區,累計在解放碑核心地段,新建451根新型燈桿,替換了原來1070根桿體的全部功能,單個桿體減量率達 59.1%,節約人行道空間超千余平方米,在兼具公共服務功能的同時,快速實現主城核心區域5G網絡100%全覆蓋,不僅為智慧照明、應急報警等場景提供底層支撐,更以模塊化設計,使街道桿體密度降低58%,年均節約能耗15%,成為山城“顏值”與“智慧”兼具的城市更新范本。
重慶市渝中區中山四路的“智慧燈桿”。
鐵塔上的“駕駛艙”: 應急部門可在5分鐘內有效處理險情
在重慶市潼南區應急管理局調度中心,中國鐵塔合川分公司副總經理易柯介紹了“潼南新時代數字生命工程”——涪江、瓊江全域視聯項目成果,這個被稱作“駕駛艙”的視聯項目依托一塊智能顯示屏,采用“一圖一庫六場景”結構:通過數據一張圖,構建應急資源庫,覆蓋了防汛救災、森林防火、地災防治、安全生產、河湖監管、防溺水六個場景板塊,構建起全方位安全防控體系。
在森林防火上,易柯展示了“駕駛艙”7*24小時智能識別火災風險的功能,通過高點監控,利用鐵塔配備的煙火識別算法,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定位火情并通過APP和手機短信通知一線人員,在一線人員通過記錄了情況和地點的監控畫面再次研判后,情況屬實便選擇“真警”進行人員派遣,實現“早發現、早處置”閉環管理。
潼南區應急管理局局長張長國表示:“在配備了全域視聯AI監控技術后,面對突發火情等,應急局能夠按照‘1分鐘發現,3分鐘核實,5分鐘處理(險情)’的標準,工作人員最快在9分鐘左右即可處置一處火情。”數據顯示,項目應用之后,潼南區災害、安全事故數量有所下降,尤其在火災發生率方面,降幅超過50%。
“三峽之巔”電信普遍服務基站。
在重慶潼南區豐產村,30米高的通信鐵塔傍河而立,走近可看到鐵塔頂部搭建了高空攝像頭。據中國鐵塔合川分公司行業拓展部經理賓峰介紹,該高空攝像頭覆蓋范圍為半徑3公里,可進行水位安全監測、煙火識別、違規捕撈監測和防溺水監控等,實現了“一塔多用”。
賓峰表示,該公司通過復用鐵塔資源與算法共享,利舊共享現有國有資源,項目較傳統模式節約投資1803萬元,其中舊鐵塔改造節省基建成本60%,實現了氣象、水利、林業、規資、應急、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多部門的系統融合與數據共享。
在重慶市北碚區城管局治理中心,北碚區城管局黨委委員何玉晶向澎湃新聞介紹了“鐵塔無人機多專業共享、多任務共用綜合巡查”智能場景。據了解,北碚區整合13個部門及鎮街資源,依托鐵塔站址建設2個機場、納管林業3個機場,以及8臺無人機(其中3臺手持無人機),形成“空天地”立體監測體系,實現對生活垃圾堆放、露天焚燒等15類場景的24小時全時段覆蓋。
何玉晶介紹,該體系采用預設航線自動飛行,目前已累計完成479次巡檢,飛行里程1701.02千米,飛行時長224.38小時,實現24小時自主巡檢,單機日覆蓋面積達75平方公里,效率相當于5名巡查員。較人工提升50%,事件響應時間由4小時縮短至30分鐘,人力成本降低30%。通過自訓練AI算法,不斷優化算法的地區適配性,自動識別違建、共享單車違停等問題,并持續優化算法精度。
在奉節-巫山航段,重慶鐵塔以“小紅船”水上交通通信需求為切入點,推動通信網絡向偏遠鄉村和山區延伸。
騾馬隊架起三峽信息路
重慶市奉節縣“三峽之巔”景區位于赤甲山頂,夔門之上,景區北起作坊槽,南眺白鹽山西望白帝詩城。為了提升三峽之巔景區游客無法打卡、信號薄弱等通信問題,奉節文旅委、經信委牽頭,重慶鐵塔與三家電信企業一起對奉節白帝城景區至奉節“三峽之巔”步行道進行了通信信號全程測試,在保障施工安全的情況下,用不足五十天時間圓滿完成建設交付使用,解決了信號覆蓋問題,助力景區重點場景信號升格。
澎湃新聞探訪發現,三峽之巔”觀景平臺至仰觀臺期間路途險峻,風景秀美,全程以崎嶇窄臺階為主,部分路段最窄處僅容半只腳橫向挪動,兩側鐵鏈在江風中沙沙作響,山地路段的崎嶇導致普通運載工具難以通行,前期基建成了“老大難”。
據中國鐵塔奉節縣區域經理翟緒介紹,施工團隊最終采用騾子穿越2.6公里石徑山路搬運器材,整個基站建設工程耗時近一個月才完成。該基站采用高頻段設備,覆蓋半徑達2公里,不僅解決了打卡點信號加載慢問題,還實現景區全域信號無死角覆蓋。
翟緒介紹,今年五一假期,游客信號投訴量相較于基站投入運營前下降了很多。景區仰觀臺補給站老板彭桂榮對此也深有體會:“以前大家來的時候,沒信號付款只能用現金,現在信號好了方便多了,可以直接掃碼支付。”
站在觀景平臺,新建基站與遠處的山峰遙相呼應。滿格的手機信號不僅讓游客即時分享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的震撼,更成為當地 “背簍經濟” 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
在奉節縣開往重慶巫山縣的紅船上,記者看到幾名“背簍人”背著裝滿了黃澄澄的枇杷果籃上船。頭戴草帽的老農熟練地把枇杷擺至船艙內,乘客們掏出手機掃碼支付,“嘀”的一聲,支付成功的提示音在江面上回蕩。這看似尋常的交易場景,背后是重慶鐵塔在長江干線5G基站建設的成果,在奉節-巫山航段,重慶鐵塔以“小紅船”水上交通通信需求為切入點,推動通信網絡向偏遠鄉村和山區延伸。該航段全航程大約4小時,193公里信號連續覆蓋,其間信號良好,不僅保障了庫區“背簍經濟”的數據流通,更提升了農村地區的網絡覆蓋率。
重慶鐵塔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鐵塔將進一步提升通信基礎設施支撐能力,拓展社會共享場景,優化能源服務布局,為重慶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推動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貢獻更多鐵塔智慧與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