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理響中國”黨的創新理論網絡傳播精品分享會在北京舉辦。來自有關部門和媒體網站的9位網絡理論傳播工作者,圍繞如何做好黨的創新理論網絡傳播,結合實踐案例作了分享。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袁華杰進行了《社科青年如何贏得青年》的分享。
青年討厭被居高臨下地灌輸道理,他們渴望被看見、被懂得。理論再宏大,若照不亮普通人的迷茫,便只是一串冰冷的概念。在袁華杰看來,我們習以為常的“傳播”,在青年眼中是“說教”;我們引以為傲的“深度”,成了他們眼里的“距離”。
袁華杰分享了一個故事,一位女學者“跟蹤”外賣配送隊伍8年,拿到了大量一手數據資料,完成“外賣騎手”生存狀態的深度觀察,并從外賣員破損的機車手套得出一個深刻的結論:“社會觀察不是抽象的理論,是掌心感知的生存溫度。”
中國社會科學網總編輯袁華杰進行交流分享(光明網記者潘迪、趙金悅/攝)
每個時代都需要自己的“翻譯官”,就像鑰匙必須對準鎖孔一樣,而青年最懂青年。袁華杰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的編輯們“潛伏”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看青年為何焦慮、為何歡呼,他們嘗試邀請學者變身“up主”,用“網言網語”解碼社會議題,通過短視頻與青年平等對話,傳遞理性思考。
最好的理論傳播,不是“我講你聽”的單向輸出,而是“你看,我也和你一樣”的雙向奔赴。面對廣大社科青年,袁華杰表示,“我們不必追逐潮流,因為我們本就身處潮水之中;我們無需刻意破圈,因為與青年共筑精神家園,本就是我們出發的理由。”(光明網記者李彬、劉楊東晴整理)
[ 責編:李彬 ]
原標題:《【理響中國】做好青年的理論“翻譯官”》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夏徐寅
來源:作者:光明網-理論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