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7日,北京市海淀區教委發布義務教育階段入學政策,標志著一年一度的招生季拉開帷幕。隨著教育部深化課程改革政策落地,以及“鎖區”“雙減”等政策的持續推進,傳統海淀教育格局正悄然生變。
名師矩陣領航,構筑知識成長基石
“名師出高徒”的教育共識,自古有之。從韓愈《師說》的“傳道受業解惑”,到荀子《勸學》的“青出于藍”,再到家長們為擇名校不惜重金購置學區房的現實,無不印證優質師資對學生成長的關鍵作用。清華附中志新學校精準把握這一核心需求,打造出“正高級/特級教師領銜 + 市區級學科帶頭人協同”的豪華師資陣容。在多數公立學校,擁有幾位學科帶頭人已屬優質配置,而該校卻能匯聚學科領域的頂級師資,組建“教育夢之隊”,為學生知識體系構建提供堅實保障。
學校深厚的歷史底蘊更為其教育資源注入獨特優勢。追溯至20世紀60年代的鋼鐵學院附中,彼時便承載著為國家戰略資源研究培養人才的使命,積淀了濃厚的理工學術氛圍。如今,在海淀教委統籌下,清華附中本部整合集團頂尖教學與管理資源,全面賦能志新學校。這意味著學生不僅能享受“頂配”師資,更能獲得清華附中教育集團與北京科技大學的雙重資源加持,形成獨一無二的教育生態。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與本部實現語文科目的一體化教研和集體備課)
創新教育實踐,激發多元成長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真正的教育應激發學生自我教育的動力。”然而,傳統“填鴨式”教學與“刷題內卷”模式,讓這一理念在現實中難以落地。清華附中志新學校憑借源自“清華附中創新班”的管理團隊,以及一脈相承的創新基因,突破這一教育困局。
在硬件設施上,學校配備遠超普通公立校的“高研實驗室”。這里并非傳統的教學實驗場所,而是專注挖掘學生科研潛力的創新平臺。“化學綜合高研實驗室”與“生命科學高研實驗室”已正式啟用,現正謀劃籌建“物理綜合高研實驗室”和“天文地理綜合高研實驗室”。
學生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前沿探究性實驗項目,從確定選題到開展研究,即便歷經數月甚至面臨失敗風險,也能在過程中淬煉科學思維,培育嚴謹求實的科研精神。
在育人理念上,學校秉持“五育并舉”,構建全方位成長體系。人文課程與社會實踐深度融合,紅色研學、國際交流、藝術社團等活動,滋養學生人文素養;五四團日、軍訓、志愿服務等實踐,厚植家國情懷;科學技術課程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多學科知識,開設力瀚科學、機器人創客等特色校本課程,激發創新實踐能力。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學生參加2024年國際教育機器人大會比賽)
此外,作為北京市多項特色教育基地,學校持續拓展體育教育邊界,邀請冰壺世界冠軍王冰玉指導課程,籌建冰壺隊,為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供多元選擇。
(左四:冰壺世界冠軍王冰玉蒞臨清華附中志新學校)
浸潤式校園文化,傳承精神力量
喬羽先生曾解讀《我的祖國》中“一條大河”的深意: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承載成長記憶的河流,它是鄉愁,更是奮進的動力。
清華附中志新學校深諳環境育人之道,將校園視為延展課堂,摒棄冰冷的建筑堆砌,以清華文化為脈絡,打造處處皆教育的浸潤式空間。校園中的雕塑、藝術裝置與空間留白,與校風校訓相呼應,成為學生靈感的源泉、精神的依托,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價值觀與人格。
古有孟母三遷擇鄰處,今有家長千挑萬選覓名校。初高中階段作為知識體系與核心素養構建的關鍵期,學校的選擇牽動著無數家庭的心。在傳統教育模式與創新教育探索并行的當下,清華附中志新學校以“適合”為核心,打破固有教育框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育范式。它不僅是海淀教育變革的縮影,更是 為萬千家庭在教育選擇的焦慮中,點亮一盞方向之燈。
(圖片由曲遠巍提供)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